何炳松,字柏丞,浙江金华人。1913年,他公费赴美留学。1936年,任暨南大学校长,是我国著名的史学家、教育家、出版家。
何炳松在教育子女上,从不使用打骂的方法。可是对于孩子们的错误,他并不姑息,每当孩子做了错事,他就为他们指出来并加以分析。何炳松自己对朋友,不管职位高低,总是以诚相待,一视同仁,他也这样要求自己的子女。有一次,一位同乡来访,他的女儿淑馨赶快把刚买回家的草莓蛋糕切好装在盘子里送去,因为她知道父亲的脾气,无论吃的、穿的、用的,他总喜欢与人共享。谁知客人走后,孩子们还是被“指出并分析”了。原来父亲嫌他们蛋糕切得太小,盘子也不够大。
又有一次,一位教员随学校内迁,迟了一步,路过金华时被敌人抓去并被迫参加汪伪政府工作。消息传来,何炳松沉默无言。这时,女儿淑馨说:“这人为什么不以身殉国呢?”何炳松听了女儿自作聪明的话语,严肃地对她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太平洋战争爆发前,淑馨在上海读高中。随父亲内迁时她离高中毕业还差半学期,当然只拿到肄业证书。建阳当地没有中学,暑假时淑馨就要求以同等学力投考暨大,当时也有此规定,可是何炳松坚决不同意。没办法之下,何淑馨1943年1月偷偷地以同等学力考取了设在福建邵武的之江大学,并在那里读了一学期。何炳松这样做是不是就不关心女儿呢?这在他给在邵武的淑馨的几封亲笔信中可以找到答案。信中说:
“别后家人无不以尔为念。望尔要和气待人,自尊而不自大。对同学虽须择善而交,但亦不可见不善而怒。这是尔的短处,要注意改良。读书当然要用功,而人格的培养尤其重要。尔母望尔添菜吃,不可过俭,对人亦不可过吝。起居饮食亦宜适当,盖寒暖失宜饥饱过度,均为疾病之最大原因……读尔来信,知尔念家甚切,家人亦无不以尔为念。这是人之常情。我从前到美国后半年内总忘不了国和家。你年纪比我那时小得多,且又向未离家在校住宿过。一旦远离家中大小,我很佩服你的追学上进的精神和毅力。好在邵武离此不远,可以朝发夕至。而我亦想在春假前后到邵武看尔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