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潜移默化教育影响下,女儿从小就懂得宽容别人,和小伙伴在一起玩耍,产生矛盾后大多是她退让,用息事宁人的态度平息矛盾,化解“危机”。依依是个明理的孩子,只要认识到自己错了,她也总是会真诚地道歉。而倘若别人做了对不起她的事,她也是非常注重对方对自己的致歉态度。只要对方及时向她道歉,说上一声对不起,她就会原谅人家,很快就忘了人家对她的伤害。
可是,并不是所有伤害过她的人,都会如她那样及时道歉,所以女儿经常在受过伤害之后,又为人家不来道歉而再次苦恼和伤心。她不理解,做错了事怎么能不道歉呢?记得第一次因为被伤害却又没有收到歉意的事,发生在2002年的4月30日。
“五一”长假,我到北京参加一个文学研讨会,妻子则带上五岁半的女儿,到乡下的爷爷奶奶家小住。每次回老家,孩子都很快乐,因为乡下有广阔的原野,又有那么多同龄的小朋友,她可以无所顾忌地和小伙伴们一起在田野里奔跑,玩各种游戏。
因为回爷爷家的频率很高,依依有了一帮“铁哥们”。只要她一回去,这些孩子必定来找她玩。其中比她大两岁的小男孩曲伟建,就住在爷爷家隔壁,和她在一起玩的时间最多,两个人吃了饭就凑到一起。有时候女儿还没起床,曲伟建就来叫她了。
依依和乡村小伙伴在一起
好花不常开。
这次两个人不知道因为什么闹了别扭,玩了一会儿就谁也不理谁了。女儿赌气回了爷爷家,闷闷地吃完饭就一个人看电视了。奶奶问她,外面还很亮堂,为什么不出去玩一会儿。她摇摇头说,在外面玩没意思。可是,奶奶看到她分明总在往窗外看,好像在等谁。于是奶奶就走到大门外张望,想看看谁会来找她的小孙女。就在这时,奶奶看到曲伟建蹲在大门口。她赶紧招呼他进屋,可曲伟建一听依依奶奶和他打招呼,“嗖”地站了起来,飞快地跑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