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对教材内容进行选择时,需要把握以下几个“统一原则”。
(一)基础性与发展性相统一原则
“基础教育”一词清楚地揭示了在这个教育阶段的根本任务和目标,是为了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因此,教育的内容应突出基础,不宜过于高深、深奥。然而,不能简单地把较浅显、简单的入门性知识都看作是基础性知识,正如打地基是为了盖楼房一样的道理,基础性隐含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发展性,这些知识为学科的后续学习作铺垫,为学生未来成长的选择性作准备,具有很强的“弹性”和“张力”。然而,不同于盖楼房有明确的规划图纸、清晰的目标,学生的发展具有不确定性、差异性和自主性。因此,在考虑具有共性特点的基础上,适当体现一定的选择性,在共同性和差异性之间把握合理的度,前者为主,后者为辅。
由于对这些道理认识得不够全面到位,教材设计者可能有意无意地步入这样的误区:觉得这对学生的发展有益,那对学生的进步有帮助,不断把主观认为“有用”或“重要”的内容“塞”进教材中,而幼小的孩子根本无力反抗,只能疲于应付。对这种危险和有害的成人化思维,必须予以坚决制止和反对。另外,学校不是学生唯一的学习场地,课本也不是学生的全部学习资源,社会、家庭也都是学生的“课堂”,是学校教育的基础、拓展和延伸。对于现实生活中易于获取的内容,没有必要简单地重复到教材之中。
(二)经典性与时代性相统一原则
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基础教育通过不断研究、提炼、创新、检验和完善,逐渐形成了较为经典的教育内容体系,这是一笔对青少年成长无比重要的精神财富。在学生最宝贵的青春时光,要注重教育的效率和效益,教材内容不容随意,应在分析论证的基础上,科学地选择和取舍,然后按照课程改革的目标和要求,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呈现到教材之中。对于存在争议、还有待验证的知识,如果不是出于特别的考虑,原则上不应纳入中小学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