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从一位教材的应用者,“转型”为教材的编写者、研究者,进而涉足融合信息技术的教材——电子教材,我近年来似乎一直处于奔跑和跳跃状态。也许正因如此,当决定要停下步子写这本书时,我仍然被自己的想法吓了一跳。因为无论哪一个方面:教材、教学、教育技术,对我而言似乎都积淀不足。尽管头脑中好像有着不少的想法、观点,但显得杂乱无章、缺乏头绪,要把它们抓住并固化到纸面上成为一本有价值的书稿,并没有十足的信心和把握。
然而我终于动手了,把自己“按”在电脑桌前,一边搜肠刮肚,一边敲击键盘,努力地把这些飞舞的思绪加工成字符呈现在屏幕上。我没敢对自己提出过高的期望,因为虽然对教材、教学尚可说是一知半解,但教育技术方面的知识我却储备不足。虽然自己一直是电脑“发烧友”,甚至早年还编写过数据库教材,但终究不是“科班”出身,且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这“水”越来越深。然而我还是硬着头皮写下去,一方面是想对自己有个交代,毕竟在这个领域的“海滩”上流连非止一日,如果都不曾留下几个浅浅的足印,拾几个贝壳串成珠链,显然说不过去;另一方面也想着,国内外学者大都缺乏对基础教育教材的研究兴趣,而教材的数字化变革方面,相关的研究更是寥寥,不够系统。因此也存有一个念头,假如这些文字对这个断层能起到一点填补作用,那无疑是个意外的惊喜。
写东西像“生产”一样,是个充满希望却又是非常痛苦的过程,所不同的是前者尚无建树,后者已孕育成形。好在我不是从零起步,近几年陆续发表的文章和一些总结性成果、研究数据,为这本书奠定了基础,然后顺理成章地构建出大体框架。因为涉及的内容比较宽泛,有些自己有所浸润的领域尚能下笔如有神,内容也比较翔实;有些则不然,我常常恍惚感觉屏幕上方拟好的标题,变成一份考卷上的问答题,而自己能够回答的答案非常有限,或者不全面,或者不到位,总之是得不了高分。所幸这是“开卷考试”,于是停下来去查阅相关的书籍、文献,学习之后再结合自己的实践和思考,加以提炼,去回应这个问题。只是电子教材作为一个具有前瞻性的新事物,能够参考的文献往往非常有限,免不了要吃些“苦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