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大学生心理健康与生命教育

第一节 生命困顿的表现

字体:16+-

中国的大学教育已经开始从精英教育阶段进入大众教育阶段,大学生已经成为一个非常庞大的生命群体。客观地说,大多数大学生人生目标坚定、学习积极性高、生活有序、茁壮成长,为未来做好了准备。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在进入大学后,在人生道路上迷失了方向,不知未来也不想未来,生命价值失落,生活处于迷惘之中。曾经的“天之骄子”们,顶着学业、就业、生活“三座大山”,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生命困顿现象。生命困顿,泛指我们在人生过程中遇到的生活挫折、生命痛苦和人生险境,这可能使我们的生活一团糟,生命无从舒展地健康成长,人生也一事无成,甚至于惹祸遭殃、中断生命。[1]大学生的生命困顿在学业、生活、人际以及精神等多方面都有呈现。

一、学业上的无目标性

现代中国大学教育主要是科学性知识教育,而缺乏人文性生命教育。在这种教育体系和教育内容中,大学生难以找到生命的价值和生活的意义,学习成了纯粹外在性的要求,而不是成就自己生命的内在需求。因此,当“上大学”这一外在目标变成现实后,大学生也就丧失了学业上的目标。

大学生本来应该以学业为主,但学校中的学习似乎无法安顿其身心。据清华大学副校长袁驷介绍,清华大学学工部曾做过一次学风检查,有一门课,选课的学生至少有40人,但3次检查,每次上课的人数都比上一次少,最差的一次打上课铃的时候只来了五六个学生,最终教室里也只坐着20个学生。“不管是精品课还是其他课,也就70%的上座率,和课程的好坏无关。”[2]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因为大学生们认为,这些课不符合自己学习的功利目标。在上小学、中学时,学生们上课往往比较认真,因为每一门课都直接对应着升学考试,学习成绩的好坏关系到能否上重点小学、重点中学,能否考上好大学。而考入大学后,学生们的这种功利性的学习态度仍然自动地发挥着作用。许多大学生发现:所上的课似乎并不能让自己成功找到工作,也不能让自己赚大钱;而且社会不公正的存在,使找工作、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往往取决于背景与关系,既然如此,上课最好的选择就是睡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