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不忘初心”这个词差不多,“静好”这个词,也是新近才频繁出现的,我很喜欢这个词。安静而美好,一个很有意境并充满想象张力的词,它代表一种围上身来的静谧的氛围,一种恬静而舒悦的意境,一种安详而又美好的情愫。
“静好”是和读书很搭的一个词。看到这个词,你好像能感受到读书人沉浸在静的氛围、环境中读书的那种忘我、投入,那种和谐、美好,真的是一幅画、一首诗、一种景,令人心仪、心动而向往之。“读书”与“静好”的搭配还可做更深层次的理性解读:读书是需要静好心态和环境保证的。在这个意义上,静好是手段层面的存在。反过来,读书又成就了生命的静好,静好又成了目的。这就叫手段与目的的统一。一件事情的目的和手段完美地统一于一个美好事物或者说情境之上,真的是够奇妙而且不多见的。
静好地读书
读书需要静好,这是由读书这件事本身的性质决定的。读书是心智投入、思想浸没的精神活动,要求人能“入得进”,方能“悟得出”。这就对读书的环境、心态和过程提出了要求:第一,环境的静美。这样的环境才有利于人排除干扰,思维集中,顺利地进入书的意境或思想天地之中。唐代刘禹锡的书房,名为陋室,实则“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幽雅得很;而且在“阅金经”之时,还可以“调素琴”,美妙得很。如此静美的环境当然能助益读书。这也是历来文人都很重视书房的缘故。第二,心态的静定。读书必须有一个静定的心态。要静得下心来,安得下神来,心态平和,气定神闲,方能读得进。设若你读书时,心里跟猫抓似的、长草似的,能读得进书吗?即便伏在案头做读书状,也是不知所读何意,自欺欺人。第三,过程的静专。读书的整个过程都要求做到专静纯一。宋代大儒程颐当年在岳麓书院讲学时就要求学子读书忌“躁妄”,贵“静专”,做到用心不杂,沉潜其中,心静理明,入乎其内,渐见意味,读有所获。倘若心神不专,分心旁骛,或心气浮躁,目观于书,神游其外,怎么能领略书的旨趣和美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