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别称考亭先生、云谷老人等,祖籍徽州婺源(今属江西)。南宋著名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闵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之一。
《观书有感二首·其一》原文: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历来人们解读朱熹的这首诗,都只是从表层的比喻义入手翻译或分析,局限于望文生义的字面解读,忽略了题目“观书有感”所规定的主旨意蕴和解读视角,因而并没有读出朱熹这首诗的真谛、本意和与观书相涉的根本旨趣,有隔靴搔痒之嫌、错位肤浅之弊。如百度百科上的翻译:
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打开的镜子,清澈明净,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一起映入水塘,不停地闪耀晃动,充满生机和活力。要问为何那方塘的水会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活水啊!
这一翻译基本上是忠实于诗歌意涵的一种直译,算是比较好的了,但整个翻译居然与书毫无瓜葛,无一字与观书、读书相关、相涉,令人怀疑这是在写“观书”的诗吗?还是在写一首状物(写方塘)或写景的诗?这样的偏颇实在是误导了读者,令人大跌眼镜,必须予以颠覆性解构和建设性重构。让我们基于读书的视角对该诗做一番新的诠释。
解读一:半亩方塘似的书本像镜子一样在我眼前打开,书的丰富多彩的内容如同天光云影映入方塘之中,徘徊于我的心头。要问这书的内容为何写得如此清透明白,像水一样清澈明净,那是因为有作者的智慧如源头活水不断地灌注补给,充盈于书中啊!
这一解读主要是基于作者提供的文本视角,包含两层“有感”:一感书是映现照亮人生的一面镜子,书是一面镜子。这面镜子既是作者写作时的揽镜自照,也是读者读书时的自我观照。换言之,每本书都是作者写出和定格的自我,而读者借助这面镜子在书里发现自己、看到自己。所以书是读者看见别人(作者)也照见自己的一张“镜中合影照”。读者希望在作者的镜(书)中照见自己的缺陷与不足,汲取书中的智慧和思想,映现和照亮自己的人生。所以,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汲取源头活水。因为“源头活水会带来资源,不会枯竭;会带来净化,不会污浊;会带来更新,不会陈腐;会带来进步,不会停滞”。二感书是智者提供给我们的让人明晓澄澈、源源不竭的精神补给和食粮。书的映现和对照功能,源于书是智者与世界、与自我对话的文本,它是人至察熟虑而后思得之的产物,所以才具有“清如许”,能映现出“天光云影”的功能。而这全仰仗作者内心丰厚的底蕴,以及源源不断的智慧、才学补给、浸润、支撑。读者阅读就是拥有意义和滋养的过程,就是使文字获得新生的过程。读者应该对作者心存感激和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