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有学者指出:“一个正式组织至少应具备三个条件。首先,必须有共同的宗旨或目标;正式组织均以完成某些特殊任务为目的。其次,一个组织中必须有比较固定的交互作用的形态;这种形态逐渐形成权力或权威的结构,此即科层体制(bureaucracy)的由来。第三,协调合作为一个组织的基本活动;高度科层体制形成后,必须通过相当的协调合作,而始能完成组织的目标。这种协调作用表现于组织成员之间的就是能够充分沟通彼此的意见。”[1]这里所涉及的确实是任何组织(包括学校)都必须具备的三个基本条件。不过我们将从另一个角度来分析学校组织的内部结构。在这里,我们能够看到,学校组织不仅是一个技术的体系,而且是一个社会的结构。更具体地说,它不仅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效率机构或分工协作体系,而且还是一个人际系统、文化系统乃至政治系统。
一、学校的简单要素
让我们先来看看构成学校组织的简单要素。在这里,所谓简单要素,就是学校内部那样一些就我们当前的目标而言没有必要再加以分割(并非不需再加以分析)的实体性单位。强调“简单要素”是“实体性单位”,其实是试图把对要素间相互关系的探讨留待以后。这并不是否认“关系”本身有必要看作学校组织的构成要素,因为在某种意义上它们已经不可再分割成某种实体性单位了。只是我们不把它放在简单要素的层面上讨论,或者说,它们已不是我们这里所认可的实体性要素,而是某种“关系性要素”。这种关系性要素既是把简单的实体性要素连接起来的关键,甚至也是把学校内部的某种“亚结构”(构成学校总体结构的次级结构,在后文我们将看到这种次级结构)连接起来的关键,因而它们本身又可在不同的层面探讨。不过,关系性要素并不能脱离简单要素而存在,离开了某些特定的简单要素,它们几乎什么都不是。进一步说,关系性要素取决于特定情境中简单要素之间的某种或然或必然的联系。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有信心从简单要素开始我们对学校组织的探索,这些简单要素在我们看来主要包括学校的组织目标、活动参与者以及相关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