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共教育学

第一节 学校的课程

字体:16+-

在正规教育体系中,有了学生就有了课程。课程是对学生实施教育的重要载体,教师的课程实践构成了学校教育活动的基本环节。本节将从课程的概念、课程的基本理论流派、课程类型和课程开发的实践环节等方面对学校的课程进行探讨。

一、课程的概念

(一)课程的词源学分析

“课程”作为一个词语,最早大约出现于我国唐朝,首先由唐代著名经学家孔颖达所使用。孔颖达在《五经正义·毛诗正义》中,对“奕奕寝庙,君子作之”一句进行注疏:“言奕奕然高大之寝庙,君子之人所能制作之。”[1]从“奕奕寝庙”本身的意思来看,“奕奕”,意思是宏伟高大、相连不绝、盛美无比;“寝庙”,指的是殿堂、庙宇,比喻伟大的事业。“奕奕寝庙,君子作之”一句直解为“雄伟的殿堂,是由君子主持完成的”。孔颖达进一步引用《诗经》中的“新庙奕奕,奚斯所作”进行阐发:“彼‘奚斯’,君子也。以教护课程,必君子监之,乃得依法制也。”[2]他所说的“课程”,指的就是“寝庙”,用来比喻“伟大的事业”。可见,在“课程”作为一个词语出现的最初,其含义非常广泛,超出了学校教育的特定范围,用来指代大人物的丰功伟业。

尽管课程一词形成于唐代,但它的意思在当时跟学校中的“功课”、“课业的进程”相去甚远。在这个意义上首次使用“课程”一词的人,应该是南宋的著名理学家朱熹。朱熹在《朱子语类》中多次谈到课程,如“宽著期限,紧著课程”、“尝作课程,看《论语》日不得过一段”[3],等等。朱熹所使用的“课程”主要指课业及其进程,在例句中,“看《论语》”说的是课业,“日不得过一段”说的是进程,这与今天日常语言中“课程”的意义已非常相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