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和学习理论一直是教育学和心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本节从教育学的角度,阐述学习的概念、影响学习的因素与学习问题、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一、学习的概念
一般认为,学习指的是学生有意识地为了积累知识、提高技能和自身修养而采取的活动,它既包括了个体行为的改变,又包括了个体意识倾向和潜能的变化。在心理学研究中,早期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往往把学习定义为“由练习或经验引起的行为的相对持久的变化”[1];而认知心理学家则强调个体内部心理变化的过程,如加涅就提出,学习是人的倾向或能力的变化,这种变化能够保持且不能单纯归因于生长过程。从词意分析的角度讲,所谓“学”,就是获取知识和相关的信念,是一种吸收、吸纳并内化的过程;所谓“习”,就是去应用、去动手做,把所学的知识技能在具体问题情境中运用。
对于学习,我国古人有很多这方面的记载,很著名的是这样一句话:“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2]意思是:要多闻、多见、广泛涉猎;要多提问题、善于质疑;要谨慎思考、不断反思;要明确方向、辨别是非;要把学习的结果付诸实践、见诸行动。历代学者都强调学习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看重的是知识的传承以及学习在个人修身养性和安身立命中的作用。
近代以来,在学校中进行学习成为儿童青少年获得知识和文化的主要渠道。在欧洲文艺复兴之后,科学技术得到迅速的发展,人类知识的总量急剧扩展,学习活动更加重要。近代以来的学校教育理论和实践都非常重视对学生学习的研究,学习问题是近代以来学校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
在当今时代,社会发展出现了一系列新的发展趋势,在经济领域进入了所谓的“知识经济”时代,在科学文化知识领域则出现了“知识大爆炸”的现象。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学习的内涵和外延也在不断地丰富和扩大,出现了一些新的有关学习的术语,如终身学习、学习型社会、学习型组织,甚至学习型家庭、学习型社区、学习型企业等。这些新的术语也在折射出有关学习的概念的演变。这种演变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