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共教育学

第三节 学校改进

字体:16+-

西方国家兴起的学校改进运动,从一开始便与学校效能研究结合在一起。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越来越多的大学与中小学校进行合作以改善后者的教学质量,学校效能与学校改进(school effectiveness and school improvement)逐渐成为另一股更大的改革力量,并且产生了一系列的国际性研究及交流项目。进入90年代后,学校改进的方向发生转变,力图通过整所学校的改革来达到质量的改进。进入21世纪之后,学校改进活动进行得如火如荼,并且从欧美国家开始扩散到其他国家,诸如亚洲地区。有关学校改进的研究逐渐增多,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对中国目前的学校改进活动有着良好的借鉴作用。

一、学校改进的定义

学校改进是基于学校效能研究所提出来的,学校效能的研究为学校的改进与发展提供了知识基础,但是也存在很多局限。研究者对此感到不满,希望寻求一种途径将这些对好学校定义的效能特征实现,并且付诸于实际的学校改进中,由此学校改进的定义便产生。学校改进的定义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内涵,也体现出不同时期学校改进的理念诉求,反映出时代的变迁。

改进(improvement)在《汉语大词典》中主要是指改变旧有情况,使其有所进步,侧重于政策的持续演进,学校质量的逐步提高。而改革(reform)则是把旧事物中不合理的情况改变成新的,能适应客观情况,学校改进和学校改革呈现出不同特点。1985年,也就是学校改进兴起的最初时期,由14个国家在国际学校改进计划(ISIP)中一致同意将学校改进定义为“有系统的和持续的努力,目的是在一间或多间学校里面改变学习条件和其他相关的内在条件,使学校最终能有效地达成教育目标”。[1]

从此,学校改进不仅是一项学校教育改革活动,而且有其共识的学术定义。应用比较广泛的便是韦尔赞(Velzen,1985)等人的定义,学校改进是指一种系统而持续的努力,旨在改变校内的环境及其相关因素,最终令学校能更有效地达成其教育目标。韦尔赞对以前的定义作出了一些调整,使得学校改进的目的更为明确,其范围应该包括学生、教师和学校组织。学校的最终目的是强调学生的进步、成就和发展,这是学校改进的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