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古代的学校与制度遗产
(一)学校的产生
1.学校产生的条件
自从有了人类社会就有了教育活动。在漫长的原始社会里,教育没有从社会实践中分离出来成为一种独立性的专门活动,人们是在社会的生产和生活中接受教育,劳动的过程与教育的过程是同一的。“这时教育的目的在于形成一个人的性格、才能、技巧和道德品质,一个人是通过共同生活的过程来教育自己的,而不是被别人所教育的。”[1]当时还没有也不可能产生学校。学校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产生。
首先,社会生产力的日益进步与提高,为社会逐渐提供了相当数量的剩余产品,私有制、阶级开始产生,并分化成脑力劳动者和体力劳动者,一部分人不再从事直接的生产劳动,而专门从事教育或接受教育。其次,父系氏族公社末期,随着社会分工的扩大和阶级分化出现以后,氏族与部落的首领和公职人员需要专门的教育来培养,从而加速了教育的分化和学校的萌芽。再次,文字的产生和文化知识的丰富,既是专门的教育机构产生的必要条件,也是学校产生的重要标志。
据中国古典文献记载,从舜开始,部落联盟就设置有文化的公职人员,对显贵后裔施教。《尚书·舜典》:“夔,命汝典乐,教胄子。”所谓“典乐”,即掌管祭祀庆典的音乐歌舞。与此同时,还设有公职人员,对“百姓”施教。《史记·五帝本纪》记载:“契,百姓不亲,五品不驯,汝作司徒,而敬敷五教,在宽。”所谓“五教”,即五常之教,指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教胄子之教与教百姓之教,都是施教,但是,两者的目的、内容大不相同。
2.学校的诞生
学校的诞生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不完备到完备的较长时期的过程,一般认为,学校大致产生于奴隶社会初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