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是西方的母亲节,我国也效仿起来,报纸纷纷报道子女向母亲孝敬祝福的消息。用西方的节日来弘扬中华孝的美德倒也是一种中西文化的融合。作为一个耄耋老人,看到许多年轻人孝敬母亲,尊敬长者成为社会风尚,自然感到特别高兴和欣慰。
但是看到某报刊登的一张照片,某所学校学生集体在操场上给母亲洗脚,却感到极不舒服。母亲节难道就是给母亲梳头洗脚?洗漱沐足本来是个人的私事,拿到大庭广众并不太雅观。这可谓母亲节的本土化了,可惜不太现代化。教育确需要某种形式或仪式。但这种形式或仪式是需要反映本质并经过精炼,有深刻内涵的。给母亲洗脚,却并不反映孝的本质,父母在健康之年是不需要子女帮助洗脚的。这只能说是一次表现,能对学生的教育起多大的效果,实在难说。
现在大家都在讲感恩教育,我不知道西方的母亲节是否就是对母亲感恩的节日,但我实在不大赞成什么感恩,我觉得应该提倡责任教育,教育每个公民都要对社会负责任,对家庭负责任,对自己负责任。
鲁迅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叫《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发表于1919年《新青年》月刊第六卷第六号。开篇就讲,写这篇文章,“其实是想研究怎样改革家庭”,提出一个当时“招致‘圣人之徒’面红耳赤”的断语:“父子间没有什么恩”。鲁迅有多篇文章谈家庭改革问题。为什么他这样热衷于家庭改革呢?因为他认为封建伦理集中反映在家庭问题上,同时子女是每个家庭的未来,扩大来讲是社会的未来,因而改革社会要从改革家庭做起。鲁迅根据进化论的观点,阐明任何生物“一,要保存生命;二,要延续这生命;三,要发展这生命(就是进化)”。要保存生命,就要摄取食品;要延续生命,就要生儿育女;要发展生命,就要教育好子女,使他们健康成长。所以父母生儿育女,是生物的本能,并非对子女有什么恩。鲁迅还认为,生物都有爱的天性。任何生物“总是挚爱他的幼子,不但绝无利益心情,甚或至于牺牲了自己,让他的将来的生命,去上那发展的长途”。他提倡“父母对于子女,应该健全的产生,尽力的教育,完全的解放”。可见父母养育好子女是一种天性、一种责任、一种爱。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最纯真的爱,是对自己生命发展的爱,是对未来的爱,绝无利益心情的爱。如果父母总想从子女身上捞点什么好处,那就连动物都不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