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99年扩招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大众化阶段,2007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达到23%。全国在校大学生1849.31万人,如果加上成人高校学生可达2500万人。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不只是一个数量概念,说明它区别于精英教育阶段。因此高等教育在层次结构、类型结构和专业设置、课程安排上都应该有相应的变化。但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界却有一种不太好的倾向,就是趋同化。高等学校都想拔高,都想挤入研究型大学的行列。其实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就是要冲破精英教育的框框,使更多的青年能够接受各种不同的高等教育。
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出现固然与青年求学的要求有关,但更重要的是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是在20世纪60年代人力资本理论的驱动下出现的。大学从它开始出现起就具有研究型大学的性质,是培养精英人才的场所。但是,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到19世纪后期就出现了培养应用技术人才的高等学校。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各国出现了一大批短期技术高等学校,例如,美国的社区学院、法国的短期技术学院、德国的高等专科学校、日本的短期大学及高专等,从而使这些国家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阶段。因此,从发达国家高等教育进入大众教育阶段来看,都是出现了一批新型的培养应用技术人才的大众教育,而不是发展精英教育。固然各国研究型大学规模也有了很大的扩展,但研究型大学的数量并无明显增加。
我国高校1999年开始扩招,当时中央的政策也是想要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但是各地各校却喜欢走另一条路,都想奔向研究型大学。这不能不说与我国“好大喜功”的文化传统有关,也与地方领导的政绩观有关。事实上,根据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最缺乏的是应用技术人才。同时,大家都去办研究型大学,经费分散,也影响制约着研究型大学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