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百年来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历史,都是以课程改革为核心,因为课程是体现教育目标意愿的载体,是教学的主要内容。每个国家都制定自己的课程标准来贯彻教育方针,但国家制定的课程标准如何全面而准确地落实到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就需要校长对课程的理解和管理领导。
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至今已15年,通过试验,已修改制定了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普通高中的课程标准正在修改制定中,不久也将出台,但在贯彻执行过程中却千差万别。在当前应试教育尚未消退的情况下,许多学校仍然因循应试教育的思维,把新课改纳入应试教育轨道,重成绩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重知识训练轻价值培养。青岛二中课程改革的可贵之处就在于打破应试教育的思维定式,全面准确并创造性地贯彻落实新课改的精神,使教育回归原点,也就是回归教育的本质,使每个学生都能自由地生动活泼地得到发展。
青岛二中孙先亮校长在文章中详细地论述了他对课程的理解:课程即尊重、课程即环境、课程即价值,非常概括、清晰。
教育的本质是使学生通过学习得到全面发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程要尊重学生的需求,尊重学生的选择。特别是在高中,国家课程标准也主张课程的多样化,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真正培养出具有个性的人才。青岛二中的课程规划,始终牢牢把握“学生发展”的最高标准,恪守从学生出发的理念,使课程的价值能够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让学生获得更加充分的发展。
课程不只是课堂上学习的学科课程,一切影响学生成长的外部因素都是课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去年的报告《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中指出,“过去我们只重视有体系的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但人接触最多的是非正式教育”。因此,学校在课程建设中不能只注重学科课程,要重视学校环境乃至社会环境对学生的影响,重视学校的文化建设。青岛二中秉承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的理念,把社会生活的元素、信息、资源等引入校园,使其成为学生素质发展的支持要素,学生在生活的环境中,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做事、学会交往、学会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