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师范大学 郝京华
“脆弱知识综合征”是美国学者大卫·珀金斯针对学生知识掌握不到位的情况而提出来的一个比喻。本文列举了“脆弱知识综合征”的各种具体表现;分析了其“病因”,并提出了“医治”的举措。
一、“脆弱知识综合征”的表现
大卫·珀金斯(1992)注意到有三种值得关注的知识学习结果问题:①惰性知识。这种知识存在着,却不起任何作用,除非明确提示(例如测验),否则我们不会想到用它。②幼稚知识。重新回到早期对问题部分或全部错误的直觉理解状态。③模式化知识。这是一种问题解决的常规知识,学生机械执行处理事物的方式,只学习解决问题的步骤,而不解决使用这种常规做法的原因。[1]
珀金斯所说的“脆弱知识综合征”的三种表现在中小学生身上不仅真实地存在着,且有统计学的意义。
仅以笔者常做的几项测试为例。
1.惰性知识例。但凡上午上课,我常会请没有吃早饭的学生举手示意一下。让我吃惊的是不吃早饭的大学生竟占全班人数的三分之一强。我又让这些大学生回答人所需要的营养要素,他们几乎全能正确地回答出需要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矿物质、水和纤维素。
2.幼稚化知识例。常用的测试题有二:①一块苹果和一个苹果的沉浮问题——若从一个苹果上切下一块来投到一杯清水中,是沉还是浮?不少人的答案是视苹果块切得大小而定(其潜台词是块大的会沉,块小的会浮,一个苹果的话当然是沉)。②钢丝球点燃前后质量的变化——钢丝绒毛燃烧后质量有什么变化?[2](见下图)
3.模式化知识例。到小学调研时,我常会拿这样一道数学题问学生:每辆公共汽车能装载36名学生,运送1128名学生需要多少辆公共汽车?会有近五分之一的学生回答31余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