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也曾以为中国的传统教育很笨拙。
听说从小上私塾,就是背诵。背了“四书”背“五经”,先生也不怎么讲解,就只知道打学生的手心。
所以,中国人缺乏创造力。从小只知道背书,不懂得思考,怎么会有创造力呢。西方的或者说我们现代的教育就不一样了:不再死记硬背那些经典;从小认字老师就详加讲解,识字多了以后学生练习写作文;数学更是做很多很多的应用题。经过这样的学习,我们可以预期思维得到了充分的训练,将来当然会更加聪明。
见识多了之后,特别是学习了心理学之后,渐渐明白,事情并不是这样简单。
不同的年龄,不同的学习内容,不同的学习目标,适用的学习方式都是不同的,并不是说死记硬背一定是更差的学习方式。
心理学研究发现,对于低龄儿童来说,背诵他们不理解其意义的材料并非难事。从出生到2岁,短短的两年时间,儿童就可以掌握大量的词汇,可以熟练地使用口语。这所需要的记忆量是非常惊人的。成年人学习外语时,想要达到同样的水平,至少需要几倍的时间。人有一种本能,让低龄儿童有巨大的无意义记忆能力,好满足儿童语言和其他方面学习的需要。这种“死记硬背”的能力,随着年龄的增加,就会逐渐减少。
从西方引进的现代教育中,背诵的量比较少。让孩子学习的东西,都以他们能理解的为限。这样做的好处是,因为孩子懂,所以比较有兴趣。但是,这样做也有一个不足,那就是智力资源没有被充分利用。低龄儿童有“死记硬背”的能力,中国传统的教育利用这个能力,在这个时间段让他们多背诵一些东西,这些东西就被深深地印刻到了他们的脑海中。这样,儿童的智力资源得到了更充分的利用。虽然当时他们并不懂,但是,当他们长大之后,有了理解能力之后,就可以去深入理解这些早年间记忆下来的东西。这就仿佛一条蛇,在食物资源丰富的时候,不应该吃一点点然后去消化,而应该尽量多吞下一些东西,然后在以后缺少食物的时候再慢慢消化。低龄儿童有能力记忆无意义材料的时候,就仿佛蛇有东西可吃的时候,应该让他们先“生吞”这些材料,长大后,他们“生吞”的能力不足了,但是消化这些东西的能力提高了的时候,可以再去消化它们。如果不这样的话,将来消化能力提高了的时候,“肚子里的存货”却不够多,最后获得的营养也就不够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