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感谢我的学生、学员,是他们最终成就了我。学生、学员让我把做教师当作快乐,当作最惬意的生活,最自然的生命。没有这些可亲可爱的孩子,我怎么能走到今天!
学生是最好的人生镜子。教育的核心是“爱”,教育的民主是对孩子的尊重。这些道理说起来大家都懂,但真正让我认识到这一点的,还是孩子。
1987年我评上特级教师不久,教研室希望我在语文教学研讨会上上一堂课。按课程进度,我上《一个粗瓷大碗》。
这篇课文记叙的是抗日联军政委赵一曼严格要求自己,不搞特殊,一切为部队、为战友、为伤病员着想的故事。课一开始上得挺顺,首尾两部分处理得干净利落,学生情绪也挺好。进入教学的难点部分了,我问:“赵一曼手里捧着炊事班长给的这碗高粱米饭,会怎样想?怎样说?怎样做?”孩子们都举起了手。我还是选了副大队长杨晓辉。他是浙江省的故事大王,平时上课说话特别溜,还在电视剧《半块红纱巾》里担任过二号主角。可他站起来只说了半句话——“赵一曼捧着这碗高粱米饭又想吃又不想吃……”我的心“咯噔”一下,赵一曼是共产党员,是抗联政委,是民族英雄,怎么会有这种念头?我立刻打断他的话,说:“哦?杨晓辉,赵一曼捧着这碗高粱米饭会像我们有的同学捡到东西一样,又想交,又不想交吗?请坐。”杨晓辉张张嘴,想说又没有说,坐下去了。我再问就再也看不见高高举起的小手了。我还没意识到“故障”的严重性,就说:“这个问题确实比较难,请同学们打开书,再读读这几段,读完以后四人组讨论一下。”在同学们读课文的时候,我就下去问学生:“待会儿,你说好不好?”得到的回答都是摇头。杨晓辉是尖子,说了半句,就被老师请下去了,谁还敢自找没趣?孩子们想的,我一点也没有意识到。课堂气氛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求知的欲望,参与的热情明显下降。尽管对话在继续,但已经没有了**和情感思维碰撞的火花。不温不火,一直到下课。我脸挂不住了,感到非常窝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