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特级教师”的巨大荣誉突然落到了自己的头上,我又惊又喜,兴奋不已。首批评选,无自己申报的手续,在开会颁证之前,我全然无知。面对如此好运,绝不能让荣誉蒙上灰尘,定要让偶然性为必然性开辟道路,加倍努力,追求卓越,孜孜不倦地缩短“实”与“名”的差距。
首先面临的是极大的压力。我还是我,就是那点水平,可冠以“特级教师”以后,别人对我的要求一下子高了起来。一切教育行为,一切思想言行都在众目睽睽之下,似乎你应该什么都懂,什么都应十全十美。一下子怎么做到呢?我只能自强自立,奋勇拼搏,增强自我教育的内驱动力,以敞亮的胸怀、无限的热忱迎接来自各方面的挑战。比如听课,每一节都有同行听,少则二三十人,多则几百人。为了对得起学生、对得起远道而来的各地教师,我不敢有丝毫懈怠,备课全身心地投入,天天明灯伴我过半夜。那都是随堂听的家常课,未经过试教,很少有表演成分。外地邀我去上课,我都婉言拒绝。有人说我有架子,有人说只会教自己的学生没本事,对这些我没放在心上。我有我的想法。
“文革”一次批斗会上,使我内心有所触动的不是捏造的事实,而是一位老教师的讲话。他说:“公开教学,你不断借别人的班上课,你知道带给别人怎样的伤害?一个人有一个人的教法,你教得好死了,到别人班级上课,别人怎么进课堂……”至今那义愤填膺的模样我还清晰地记得。尽管借班上课不是我的本意,是下达的任务,但伤害同事,影响别人教学,自己却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做任何事,都要为别人着想,设身处地非常重要。当时我就下定决心,日后如还有可能上公开课,绝不借任何班级上课。再说,借班上课对学生情况不了解,违背教育原则,针对性较差,更多的是表演性质,推销授课教师的“才艺”。至于研究性质的课当另作别论。我的岗位是学校教学第一线,那就要脚踏实地耕耘,扎实提高教文育人质量,一个心眼儿为学生,“巡回演出”的事不干,这显然不是架子与否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