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点)“质疑”精神的解放程度,不管在教育系统,还是在社会上,都是一个组织、地区、国家、民族进步、文明或活力程度的重要标志。
传统思维下的学校教育,“质疑”始终处于弱化地位。
互联网时代下的“质疑”意识及思维能力,不仅在学校教育,而且在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上更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具有“批判性和独立态度”,就要具备“质疑”的意识与思维;能否做到“质疑”的系统、深刻,就要看是否具备较强的逻辑素养。
这一节,我们把“质疑”作为独立概念专门讨论,依然是着眼于受教育者在互联网时代具有的思维意识与思维方法。其实,“质疑”的思维意识或思维方法,为人类发现、发明与创造,以及人类生命个体在追求“真实”的过程中,做出了重要贡献。
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以“人性”质疑“神性”,用“人权”质疑“神权”。从此,解放了宗教对人类精神世界的控制,建立了以人为中心的人文主义理念,开创了文学、艺术、科技、社会、政治等人类新时代。这一“质疑”,实现了人类发展史上的重大突破,意义非凡!因此,“质疑”思维意识及方法在人类历史上很重要,在现实的互联网时代更加重要!
然而,从人类教育的发生考察,人类教育本身潜藏着对“质疑”思维及方法的压抑与限制。我们知道,人类教育从产生起,不管是初始教育方式,还是第一或第二类教育方式,教育者之所以成为教育者,就是因为教育者占有丰富的现实经验关系——知识,而这些知识能够较好地解释相应的现象,以及较好解决现实生活、工作中遇到的相应问题。而受教育者相比教育者缺少相应的现实经验关系,情感上确认自己的知识、经验的不足,弱化作为个体的社会价值,这样,受教育者在情感上更依赖于教育者,甚至仰仗教育者来确认自己的存在。因此,从现实经验关系资源占有的角度来看,教育者处于绝对优势地位或强势地位,受教育者处于绝对劣势地位或弱势地位。从教育发生角度来说,教育者具有“扰启”的主动权,即教育者可以对受教育者“扰启”,也可以不给予“扰启”;而受教育者处于“内省”的地位,即求诸于受教育者自身,即使需要教育者的“扰启”也只能求助于教育者,主动权在教育者。所以,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即使不考虑年龄造成的身体或心理成熟度差异,但仅从“资源”的占有和教育发生的主动地位考察,就存在地位不平等。而地位不平等就造成某种“势”的存在,使受教育者处于潜在的被压迫地位,教育者处于压迫地位。这种压迫的存在,天然地造成了受教育者对教育者“质疑”的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