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课堂打磨

就语文教学的几个热点问题对钱正权老师的访谈

字体:16+-

注:钱正权:杭州市教育局教研室 著名语文特级教师

蒋军晶:钱老师,我个人揣度有价值的思考问题对你来说是一种责任,同时是一种乐趣。停止思考对你也许是一件很难的事。最近,您在语文教学方面,在思考些什么问题呢?

钱正权:现在我在思考阅读教学中“说出来”与“不说出来”的问题。也就是说学生自读自悟的心得说出来的必要性问题。如今,许多语文老师一味鼓励学生把读懂的意思“说出来”与大家交流,甚至一堂课一“说”到底。我想这种做法是值得商榷的,阅读并不是完全为了说呀。课堂教学的时间是个常数,课堂上学生说得多了就挤压了读书与思考。读得不多思考不深又影响了说,说得肤浅浮泛在所难免,教学质量低下可想而知。

“说出来”与“不说出来”到底怎么把握呢!我在思考一个问题,学生阅读一篇课文,哪些要说出来,哪些不要说出来。我觉得形象性、情感性的东西,学生感悟了就不一定要说出来。课文中内涵丰富的地方读后往往要说一说自己的感受。我认为阅读理解的表征,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是把读懂的意思用语言表达出来,你懂了你就说出来跟大家交流。在交流中大家分享个人学习的成果,弥补个人学习的不足,进入合作学习的阶段。第二层,是不用语言来表达,而是用情感、情绪反映出来。例如读得情意浓浓,读得眉开眼笑,读得兴高采烈,读得热泪盈眶。此时即使不说,我们也能明确感受到学生阅读的深入,学生已经入境入情,与文本中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共振了。某种意义上说,此时“读后片刻的沉寂”真正是此时无声胜有声。第三层,就是体态上反映出来,课文读到手舞足蹈、摇头晃脑、旁若无人的地步,说明学生陶醉了。古代有“斗酒下汉书”的说法,陶渊明说读书“每有兴会,便欣然忘食”。所以说,阅读理解的表现是多种多样的,把理解的意思“说出来”只是其中的一种。现在的问题是课堂上后两种阅读的表征很少见到了,而这恰恰是最重要的,体现了读书的快乐,体现了读书对人的精神的陶冶。当然,有时选择把读懂的意思“说出来”也是有必要的,那就得把时间花在刀口上,先让学生好好读书思考,想好了再说。上面说到读不完全为了说,同样,说也不完全为了读。听说读写是互相联系互相促进的,又各有各的任务,各有各的作用。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