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楷书的由来
楷书是从隶书逐渐演变而来的,其中,某些楷书的笔法雏形在西汉时期的简牍中就早已出现。曹魏时期钟繇的小楷已经是比较成熟的楷书,此后到东晋王羲之、王献之父子时期,楷书就完全成熟了,到中唐颜真卿时期,楷书达到了其在书法发展的巅峰。所以,有人这样总结,楷书创始于汉末,盛行于魏晋南北朝,至唐朝集为大成。楷书结体规矩方正,笔画独立工整,不仅继承了隶书的优点,而且充分体现了书法实用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受到人们的欢迎。《辞海》解释楷书“为纠正草书的漫无标准和减省汉隶的波磔而形成。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所以被称为楷书(图6-1至图6-7)。
图6-1 《爨宝子碑》(局部)
图6-2 《郑文公碑》(局部)
图6-3 《张黑女墓志》(局部)
图6-4 《魏灵藏造像记》(局部)
图6-5 颜真卿《多宝塔碑》(局部)
图6-6 柳公权《玄秘塔碑》(局部)
图6-7 欧阳询《九成宫碑》(局部)
二、楷书的特点
楷书笔法与结构都相当严谨,大致有如下几个特点。
(1)点画独立,八法俱备。
笔画藏头护尾、提按分明,笔画之间虽有穿插、避让,但没有牵丝。
(2)用笔严谨,规矩苛刻。
笔画多一分嫌长,少一分嫌短;宽一毫嫌肥,窄一毫嫌瘦。
(3)行笔缓慢,起止周详。
行笔时,点画线条的每一个细小动作都要求做到准确和圆满,健劲而流畅。
(4)形体方正,结构端庄。
楷书方正的形体,是区别于长纵形的篆书和横扁形的隶书的重要特征。结构是指字形的安排和字中笔画的组织,表现为字间空间的严谨。
(5)起伏较少,笔调和谐。
楷书笔画线条虽有轻重变化,但笔调和结构自始至终追求和谐统一,行笔过程没有跌宕的强烈反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