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两百万岁的自性:自愈的核心秘密

行为生物学

字体:16+-

1951年,习性学家尼可拉斯·廷伯根(Nikolaas Tinbergen)出版了一本书,我毫不犹豫地把它描述为20世纪最重要的书之一。书名叫《本能的研究》(The Study of Instinct)。他在这本书中指出,每一个动物物种都有一套完整的行为技能。物种的中枢神经系统的结构是经过进化而逐渐形成的,而这套完整的行为技能就依赖于这些结构。廷伯根把这些结构称为先天释放机制,简称IRM。当它在环境中遇到某种适宜的刺激——称为信号刺激——时,每一种IRM便事先做好准备,变得活跃起来。当这种刺激出现时,先天的机制得以释放出来,动物便以某种行为特征模式做出反应,这种行为模式是通过进化而适合于这种情境的。[1]

《本能的研究》

早在20世纪60年代,当我正忙于撰写我的博士论文时,有一天晚上我突然产生了一种想法,当我们适当地考虑到我们人类具有更大的适应方面的灵活性时,廷伯根的观点就非常接近于荣格关于原型的本质及其激活方式的观点。一只母野鸭见到一只公野鸭时就发起情来(公野鸭绿色的脑袋是刺激母野鸭中枢神经系统的信号,这种为其行为特征模式负责的先天机制便与母鸭的求偶行为联系起来)。当一只母羊用舌头舔舔刚生出来的小羊羔时,表示的是它对羊羔的爱恋。在人类当中,刚分娩的母亲以同样的方式感受到新生儿的无助和对营养的需要,在生孩子之后的几个小时和几天里,她完全处在爱、依恋和责任的情感之中。所有这些反应模式都是由天性决定的。正如荣格本人所坚决主张的,原型“并不意味着要奉献某种遗传的观点,而是要奉献某种遗传的功能方式,与这种先天的方式相对应,小鸡从蛋中孵化出来,鸟构筑其巢穴,某种黄蜂专蜇毛虫的运动神经节,美洲鳗能找到它们游到百慕大去的路。换句话说,它是一种‘行为模式’。原型的这个方面,即纯粹生物学的方面,正是科学心理学所要予以恰当关注的”。[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