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职业生涯管理理论
(一)心理动力学人格理论
心理动力学人格理论由弗洛伊德首先提出,认为强大的内在驱动力塑造人格并引发行为,所有的行为都是由动机引发的。鲍亭、纳切曼和西格尔(Bordin,Nachmann & Segal)等人吸收弗洛伊徳的个性心理分析理论、特质因素论等,于20世纪60年代后期提出了心理动力论,该理论强调个人内在动力和需要等动机因素在个人职业选择过程中的重要性。心理动力论认为职业选择应当考虑并结合个人与职业双方面的特点,强调发展当事人的自我概念,发展当事人的人格特质,由此选择职业类型。该理论对个人特质因素强调的比较多,对环境影响个人职业选择的部分则较少强调。众所周知,环境因素和社会特征对职业选择也是至关重要的,因此该理论存在缺陷。
(二)社会认知理论
社会认知理论源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德国心理学家考夫卡、克勒和魏特海默(Koffka,Kohler & Wertheimer)等创立的格式塔心理学。海科特和贝兹(Hackett & Betz)将班杜拉(Bandura)提出的社会学习理论引入职业选择的研究中,构成了社会认知理论。社会认知理论关注的是社会环境因素对职业发展的影响,由此提出了三元交互思想,即环境、行为、个人三者交互作用,个体因素占据支配地位,个体通过自身的信念激活环境行为,不过也要受到环境行为的制约。班杜拉还认为,视察学习也很重要。同时他还提到了自我效能问题,认为实践成败经验即个体对自己在实际活动过程中所取得的成就水平的感知,成功经验增强其自我效能感,反之降低自我效能感。而自我效能感可以通过社会环境来培养,因而个人应当直面困难,变得坚强。
二、后职业生涯管理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