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三二年夏,陶行知先生筹办山海工学团。十月一日,山海工学团在上海市宝山县之间的大场孟家木桥正式成立。一九三二年秋,又在上海市西郊北新泾镇陈更村创办晨更工学团。
陈更村在北新泾镇西北约二公里,紧靠罗别根路,是沪西区周家桥工业区的边沿。在周家桥,集中了许多由日商和中国资本家办的“丰田”、“日华”、“申新”等大棉纺厂及其他印刷厂,机件加工厂等。这些工厂的工人许多来自北新泾镇周围农村。北新泾镇又是郊区棉花及其他农产品的集散地,水陆交通都较便利。因此,镇上较热闹,有几家收购棉花的花行。陶先生选择这样一个有工人、农民、店员聚居的地方办工学团,是进行工农教育较理想的地点。
陶先生委派我担任团长,着手筹备建团事宜。不久,王洞若同志来上海,陶先生又要他来和我一道工作。陶先生对团内人事不多过问,放手叫我们自己邀请,意思是交共产党领导。他说:“你们和‘山海’要互相学习,看谁办得好。”在工作上非常关心我们,支持我们,经常来和我们交谈,给予很多指示。有时还冒着危险掩护我们,在经济上也经常给予支持。后来我又约林迪生、陈鹤亭等同志来共同研究开展工学团的各项工作。
晨更工学团的房屋,先是在陈更村租了农民张家的五间小平房,不久,陶先生约请商务印书馆黄警顽先生帮助,由他在罗别根路上找到一幢两层的西式旧楼房,楼下三间,楼上三间,上面还有一小间阁楼。楼前有一片较大的用竹篱笆围起的院子。这幢房子原是一个资本家的,因长期不用,年久失修,就无代价的借给工学团,这样,校舍较前宽敞了。
建团不久,就发生了一个问题,由于共青团中央机关被敌人破坏,有两个我认识的青年逃到晨更工学团避难,因他们被暗探跟踪。几天后,这两个青年在罗别根路上被捕了。于是国民党上海市教育局局长潘公展借口此事要勒令封闭“晨更”。陶先生知悉后,通知我们作好应变准备。他和潘公展进行了说理斗争。由于没有抓到工学团的把柄,潘公展无可奈何地收回“勒令”,晨更工学团得以继续办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