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网络作为深度学习的基础,是受生物神经系统启发提出的一种模型,它在生物学基础上对神经系统处理信息的方式进行了适当地简化,实现了让机器具备“思考”和“学习”的能力。
大脑是人类拥有智慧的关键,虽然总体来说,现代科技水平距离完全了解大脑的运行机制还相差甚远,但是结合生物学、物理、化学等分析方法,对大脑的研究也在不断地取得进展。
神经元是构成生物神经系统的基本单元,最新的研究成果表明,人类大脑大约由860亿个神经元构成,这是一个非常庞大和复杂的系统,为了更好地理解人工神经网络的原理,接下来简单地描述神经元的结构和工作方式。神经元的主要部分包括细胞体、树突和轴突,轴突末端有许多神经末梢在需要传递信息时可与其他神经元进行接触,被称为突触。神经元之间有几种不同的连接方式,以轴突——树突型为例,神经元通过树突与其他神经元的突触接触,接收其他神经元发出的神经信号(电脉冲),并对信号进行整合,如果整合后的信号超过某个阈值,则该细胞被激活并产生一个电脉冲信号沿轴突向其他神经元传递,这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输入输出过程(图6-1)。
图6-1
依据生物神经网络的这种工作方式,心理学家、控制论专家沃伦·麦卡洛克和数理逻辑学家瓦尔特·皮茨在1943年提出了人工神经网络(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ANN)的概念和人工神经元的数学模型,开创了人工神经网络研究的时代。唐纳德·赫布在1949年提出的神经心理学理论,给出了神经元模型的学习法则。沿着这个方向,康奈尔航空实验室的心理学家弗兰克·罗斯布拉特认为通过模拟大脑的这种工作方式可以创造出识别物体的机器,并将其称为“感知器”。他在实验室完成了感知器的仿真,使得计算机能够识别一些字母。据1958年的《纽约时报》报道,“……一种电子计算机的雏形,它将能够走路、说话、看、写、自我复制并感知到自己的存在……据预测,不久以后,感知器将能够识别并叫出人的名字,能把演讲内容立即翻译成另外一种语言并记录下来”。这些事情在当时看起来似乎遥不可及,但是在深度学习理论大行其道的今天,这些其实都已经变成了现实,这也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他对感知器理论深刻的预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