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力强劲的见证
迎接亚运会火炬
漫步校园,变化真大啊!百年的大榕树见证着文德路小学的沧桑变化。德先生今天回到了母校。自从上次回来,多久了?
走在校道上,德先生沉默了。文德路小学前身是广府学宫的一部分。广府学宫建于北宋绍圣三年(1096),北起现中山四路的致美斋、十三中,南至文明路文德路小学、广州市第一工人文化宫,建筑规模宏大,雄伟壮观,有岭南第一儒林之称。1857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的长枪铁炮炸开了广州城,学宫毁于一旦。曾几何时,学宫就更名了?
1933年,文德路小学重建,至今已多次易名,不变的是“文德师者”敬业爱岗的情怀,不变的是“文德学子”好学进取的精神。
站在操场上,望着校外错落的旧民房,过去,家就在那里。那时,学童每天就在那里的祠堂上学、放学,琅琅的书声仿佛就在眼前。那平静的书院生活多么让人回味,日寇的铁蹄火炮粉碎了童年的梦,战火在祖国四处蔓延。学校被毁损了,学生们流离失所,有的辗转流离,有的加入了抗日的队伍。
德先生慢慢收回思绪。新中国成立以来,与母校一别就是60多年了。当年,老师在大榕树下敲打的大钟去了哪里?现在,榕树下换成了一块镌刻着“文润德泽”几个大字的石头,那是文德路小学办学的核心理念。
回想过去,入学时,文德路小学曾是“祭孔”的祠堂,当时五六岁的孩子对入学充满了希冀,私塾里老师就是用他们的“文”、他们的“德”时刻引领学生成长与进步。
看,迎面走来一个年轻人,他满脸笑容,走在操场上,仿佛洒满阳光,让人感到无比的温暖和快乐。他细细地向德先生介绍着,说新中国成立以来,虽多次易名,但文德路小学一直是区域内的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