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府学文化的传唱
广州市越秀区文德路小学创办于1933年,在历史上曾多次易名。它曾是广州市第四十六小学、街坊小学;1952年2月和1952年8月,分别与广州市第十三小学、广州市第七小学合并,改名为永汉区国民第一中心小学;1953年,与私立崇德小学合并,易名为北区第三中心小学;1961年,北区第三中心小学划归东山区管辖;1972年,民办小学改制,珠光民办小学部分师生并入,改称为文德北路第一小学;1990年,更名为文德路小学。2014年,学校占地面积为9308平方米,有36个教学班、1542名学生、80名在编教师。
校门
今天,文德路小学位于广州市越秀区文德北路77号,地处文化教育的“圣域”,显示出历史悠久、书香浓郁的特点。
(一)校居圣域教泽长
据史料显示,文德路小学正居于昔日广府学宫一带。这里侧拥番山,一直是文化教育的“圣域”。
广州最早名为“番禺”。《建广府学宫记》记载:“一日,诸生百有五十一人以状来请……咸曰城东南隅有驻泊都监官廨,值番禺之前而风水且顺,建学聚徒,此其吉地也。”
番山经过长期营缮,到明代已是万木交荫,因东南两面环水,水气充足,云霞自生,成为城中一大美景,即“番山云气”。所谓云气,可能是水汽、炊烟与祭孔之香烟缭绕于山中而形成的。伦以训说:“岭南英气,钟于会城。”他把番山云气比喻为“英气”“衣冠之气”“文明之气”。清代,番山云气更具别样色彩。有记载,“嘉庆间,番禺刘君霈寓于广郡学宫之燕居亭。前有番山甚小,一日晓起,忽出白烟一缕直上。刘君是年遂入泮,后成进士”。学宫里的士子都把番山之云看作科举中第的祥瑞。又有载,“采《爱莲说》,植莲于番山侧之小池,士游泳其间,有浴沂咏归之遗意焉”。小池植莲具教化大义,确实是儒门学校的特色。学宫为文翰荟萃之所,其中一井一池无不披有文苑色彩。广府学宫大成殿后曾有一井,被称为“翰墨泉”。井既为翰墨泉,池则顺理应被称作“翰墨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