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错,进步很大,将来你可能会成为名师哦!”这是一次中美课堂交流探讨会后郜老师对王老师说的第一句话。这句风趣幽默的点评,不仅使现场会上有些紧张和忐忑的王红老师放松了很多,更让她在今后的工作中信心倍增,坚定信念,勇往直前。一句话怎么会有如此的魔力呢?故事还要从头说起。
2015年3月,中关村二小成立了核心备课组,王老师幸运地成了第一批学员。在前两次的活动中,大家近距离聆听了郜舒竹教授的讲座。他的讲座不仅风趣幽默、亲切平和,而且还为大家带来了全新的“变教为学”的理念。初识“变教为学”,大家觉得新奇而有意义,都准备在自己的课堂上初探一把。没想到,一个“晴天霹雳”传来——核心备课组成员每个人都要做一节研究课。天呐,大家刚刚接触这个理念,理解消化都很困难,更别说是融入课堂中了!王老师的心里七上八下的:看来,只能做好被否定、挨批评的准备了。
春暖花开的五月,真的轮到王老师上研究课了,真是“压力山大”啊!怎么才能像郜老师所说的让每位学生受到关注,每位学生都有机会,每位学生都有活动呢?怎么才能真正做到“变教为学”呢?她的心中充满了问号。尽管在备课中仔细研读教材,虚心听取领导老师们的意见,力求在教案中体现“变教为学”的理念,可在试讲中她仍然不能打破固有的观念,几次上前打断学生的发言,又去按照自己的思路引导着学生学了起来,成了名存实亡的“变教为学”课堂。最终,带着忐忑与不安,王老师站在了研究课的讲台上。
那个阳光明媚、春意盎然的早晨,有着十几年工作经验的王老师却无心去欣赏这良辰美景。她感到心里一点儿底也没有,格外紧张,生怕在大家面前丢丑。7点45分,郜老师早早地来到研究课现场,选择了一个背对老师面对学生的座位坐了下来。“他这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啊?可真是个奇怪的专家!”王老师暗想。她小心地上前打招呼:“郜老师,您好!”郜老师似乎看出了她的紧张,轻松地说:“今天你大胆讲,我只看学生的表现,你穿多漂亮我也不看。”王老师被他的话逗笑了,整个人也放松了许多。课上,她一改往日老师“带着学,牵着走”的模式,努力地引导学生在独立学习中发现问题,在小组合作中探究问题,让学生在交流碰撞中点燃智慧的火花。看着郜老师不住地冲着学生点头,她的心踏实了许多。小组交流时,郜老师几次起立参与学生的学习,并为他们拍照。王老师的紧张感不翼而飞,似乎现场的专家老师都是在和她一起上课呢。她甚至想,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她解答不了,就当场请教郜老师。那节课就在学生的辩论声中结束了,王老师和学生都感到很轻松、很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