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知识与教养之间

第四辑 走向人对人的理解

字体:16+-

我们怎样“思考”与“说话”

王晓明的《“横站”的命运》(《读书》2001年第5期)一文,反复读之,使人胸臆怵然。“今天的社会黑暗的很大一部分力量,正来自我们头脑中的那些简单机械的思维习惯,来自我们对‘现代化’之类的空洞名目的崇拜和迷信。旧的桎梏还未崩溃,新的专制已经登场;旧式愚民的数量依然庞大,新‘愚民’的群落却已初具规模。”一百多年来,为什么我们总是从一个极端跳到另一个极端,从一个苦难陷到另一个苦难?我们所承受的苦难实在太多,但太多的苦难却并没有让我们学会成熟的思考,我们太习惯于“听从”,听从权威,听从潮流,听从时尚,要么就听从“感觉”。也许,我们到今天都还远没有学会真正的思考,自由、独立、清明的思考,我们的思想要么跪着,要么翘到了天上,我们的思想总难以心平气静地沉浸于我们周遭的世界。正因为如此,我们也总免不了被愚弄或者愚弄他人的命运,我们在受伤害的同时,又以牙还牙,不知不觉地施害于他人,“愚民”的烙印始终难以抹平。

我们习惯于走极端,不是好就是坏,这样不行那样准行,非此即彼,贴标签.我们习惯于也长于“革命”“斗争”“砸碎”“破除”“推倒重来”(所以我们历史虽久但“拥有”的历史资源却十分有限,乃至“无”历史),习惯于“重建”“重构”(这是当今学界的流行语)。我们中也有不少人乐此不疲地拿着“主体性”“现代化”“发展”“现代”“后现代”当利剑横使。实际上,我们先在性地截断了对问题质的复杂性、缜密性的深层把握,我们几乎是在用“革命”的心态和思维模式来思考我们所面临的问题,何来清明之识?这或许是我们的学术尤其是教育学术品格不高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