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朱桂玲
陈亚聪
“我没上过大学,但孩子们不能也如此”
教育在线:你们那代人很多选择投身民办教育,有的为了自己的孩子,有的为了改变教育现状,你当时为何选择办学校?而且还是办投资较大的高等教育?
朱桂玲:我家是朱熹的后代,老家房屋大堂上至今还挂着“读书起家之本,循理保家之本,和顺齐家之本,勤俭治家之本”的家规。我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我的父亲朱炳甘一生从教,是20世纪50年代哲学专业研究生,也是一位大学教师,后错划为右派,下放到宾阳新宾中学任教。母亲是位淳朴、善良的家庭妇女。
父亲一生从教对我影响很大,使我从小就树立了为教育事业做贡献的理想。1973年,我到农村插队做知青。到农村后,发现村子里女孩子们都没有读书的机会,于是我趁着每天做工后晚上休息的时间教孩子们读书。后来,在村民们一致推荐下我当上了村里的民办教师,开始踏上承传父辈的教书之路。教学条件很艰苦,我一个人带三个年级4个班,一天忙下来整个人累得都不想说话,每月也只有18元钱。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我抱着试试看的想法递了报名表。成绩出来后,全公社第一批考上大学的只有两个女生,而我就是其中一个。由于父亲的历史背景,政审没有通过,已上大学分数线的我没能如愿拿到录取通知书。后来因招生人数不够补录到中专选择了师范学校。我永远都记得上学临行前父亲对我说的话:虽然你考上了大学只能读中专,但你不要怨天尤人,有书读就是幸福。毕业后我选择了高校到广西农学院当了一名幼儿园教师。
没能上大学是我一辈子的痛,抱着这种遗憾和奢望,在机会成熟时,我和我的合作伙伴办了这所大学,圆了千千万万学子的大学梦,也圆了自己的大学梦,当时我45岁。投资办教育,是我父亲的梦想,是我从小到大的理想,也是我认为最幸福的一件事。在我看来,不管是民办教育还是公办教育,都是为党和国家、为社会培养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