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走近民办教育探索者的精神世界

【对话】 用开放的组织形态赢得广泛的社会支持

字体:16+-

——走近刘林

贺春兰

“20年的改革开放历程,中国教育理论界最大的概念突破之一是‘教育产业’的提出。”

“产权的问题我们今天可以不去主动关注它,但早晚有一天要面对它。”

“建立社会化的学校治理结构自然能够赢得更多的支持。这在今天需要境界,明天则是学校发展所必须。”

“能赢得未来的,必然是制度最先进的,而不是私立的成分最纯的。”

不明晰不是活不下去,明晰了会走得更长远

教育在线: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到“产权明晰”,民营经济界反映强烈,教育界少有反映,真的如一些学者所说,产权的概念是经济界的,与教育不相干吗?

刘林:当然不是。在产权问题上,我们可以不去主动关注,但有一天,必须去面对。现在之所以反映不强烈,某种程度上是因为我国教育还处于一个特定的市场状态,教育机会供给不足,尽管有市场竞争,许多学校日子不好过,但还没有到救亡图存的地步。处于这种背景下的学校,现金并不特别的短缺。现实上还没有到通过产权变革来解困、发展自己的时候。也就是说,产权的意义对多数学校更多的是通过控制权、使用权而维持生存和短期发展,还没有到必须通过经营产权、交易盘活的时候。一句话,不明晰不是活不下去,明晰会走得更远。

教育在线:是否也与教育理论界的淡漠有关?

刘林:对,目前国内对教育产权问题的理论研究不够。改革开放20年来,中国最具突破性的概念是“教育产业”的思想,但这种思想仍然停留在基础理论层面,没有深入制度层面。比如对民办教育的发展建议,大家要么过于宏观的谈一通,要么过于拘泥于微观层面的具体问题。

教育要成为社会发展的先导产业和基础战略产业,教育制度本身应该是最先进的。现在相对滞后,我们的教育,从体制到内容,还没有把社会上最先进的东西全部吸收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