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关村狂人纪世瀛的理想意境
贺春兰
一
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究竟是什么滋味?这个问题曾一次次唤起纪世瀛的万千感慨,但并不影响他的选择。
1983年10月23日,纪世瀛和同事走出中国科学院,在中关村创办了中国较早意义上的民营科技企业。从此,一支又一支科技“游击队”迈出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高墙,把科学变成技术,又把技术变成产业。中关村也由短短的“电子一条街”,逐步成长为中国最具有影响力的高新技术园区。对创业初期承受的巨大社会压力,60多岁的纪世瀛记忆犹新:我们被查过账,被封过门,被盯过梢,被立案调查过,曾被看成“二道贩子”,难登大雅之堂。作为中关村民营科技企业第一代创始人,纪世瀛亲身经历了中关村科技园区从萌芽、发展乃至形成规模的全过程。而今,纪世瀛作为“中关村第一闯将”被人记忆,而其在企业经营和财富积聚上似乎算不上显赫。
20年后,21世纪伊始,纪世瀛特别选择在同一天,也就是2003年的10月23日请了教育部的几个领导见证,宣布自己要进入民办教育界。因为20年的创业史让纪世瀛痛彻心扉的体验了中国人才之缺、企业界人才之缺,同时,纪世瀛坚信,真正的企业实战人才是书斋里培养不出来的,而中国上亿的人口包袱要转化为人力资源仅靠大墙内的教育也是不可行的。
纪世瀛创办的北京世纪英才学院强调“由将军教打仗,在战争中学习战争。在理论中讲实践,在实践中求理论”。他提出了“四联导师制”的教学模式——实践派(著名企业家登台主讲)、学院派(著名经济学家及教授)、外教派(国际著名工商管理教授)、国学派(中华传统文化专家教授),他希望古今中外、全面教练,使企业家得到全面提升,从而打造企业界的“黄埔军校”,培养高素质的企业家群体和顶级决策者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