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教师教育的自由性与技术性之争主要发生在19世纪的文理学院和师范学校之间,那么教师教育的学术性与专业性[1]之争则发生在20世纪上半叶的州立综合大学以及教师学院的内部,并且,这一论争可以理解为自由性与技术性之争的继续。
“学术性”是指高等院校对高等教育中理性、学术与知识等目标追求的一种倾向,其价值取向着重于增进人类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学生进行高深学术研究、从事学术性工作的能力;“专业性/职业性”则指高等院校对高等教育职业功能偏好的一种倾向,其价值取向着重为满足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需要服务,培养学生从事专业实际工作的能力。[2]
导致教师教育的学术性与专业性之争的原因有两点。其一是学术学科发展的结果。在20世纪初,随着师范学校的升格运动,一批师范学校转型为州立教师学院和综合大学。在新转型的教师学院和综合大学中,学术学科(academic subjects)教授的数量不断增加,他们毕业于综合性大学,承载着综合大学崇尚学术和研究的文化传统。他们将学术取向的文化带入教师学院和综合大学中,鼓励学生主修学科专业,力求将教师培养为学术学科专家;其二是心理学发展的结果。20世纪初,随着心理学的迅速发展,教学和教师成为心理学家研究的重点,并产生了大量的研究成果。教师教育为摆脱“缺乏科学的理论基础”的指责,将心理学的理论引入课程体系中,致使教师教育的重点内容发生了转变,课程中包含了大量的教育学、教育史、教育心理学、教育测量、儿童心理学等。这种倡导学术教育和倡导以教学方法为主的专业教育形成了对立,由此引发了学术教授和教育教授之间的论争。
双方论争的核心问题是:教师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知识,是学科专业知识还是教学所需的专业知识。学术教授认为,教师是天生的(teachers are born),只要掌握了学科专业知识就能够从事教学,而不需要什么教学方法和策略方面的知识,他们相信教师就是学者,而学者必为良师,培养教师就是培养学者。这一思想源于教师教育的学术传统,即“自由教育是教师教育的内容,教师被视为学者和学科专家,学科专业知识被视为教师教学所需要的所有知识。”[3]教育教授则认为,教师不是天生的,是后天培养的(teachers are made),教师需要懂得如何去指导学生,如何将学科专业知识有效地传授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