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案例来源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下册“导体与绝缘体”一课中,从设计到课堂实施都贯彻落实“六要素”教学方式,切切实实地提高课堂的实效性。课堂上具备“知识—能力—情意,互动—主动—能动”的“六要素”,从课堂教学的目标、内容、过程、方法等方面呈现,真切地落实了教师和学生共同发展的最终要求。
二、教学设计简介
(一)教学思维方式设计
让学生在一堂课的学习中有所收获与发展,首先就要了解学生的原有知识经验基础,也就是确定教学的起点,了解学生对本内容或学习任务已经具备的有关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以及对有关学习的认识水平、态度等。教师根据教学对象的实际能力确定教学的起点,顺着学生的基础和思路设计教学过程。
教师在课前对学生的已有知识能力的基础进行前期诊测:本节课的内容是在此前《做个电路检测器》的基础上进行的。在做“电路检测器”的时候,学生就已经掌握其工作原理,知道电路中出现有故障的地方小灯泡不会亮,而在没有故障的地方小灯泡就会亮。
因此,设计本课的导入部分需要利用生活的小案例,鼓励学生在身边寻找解决的材料和方法,对学生的相关知识经验做一个初步的诊测。学生会根据生活经验选择金属作为解决的材料,但是,为什么这样选择,学生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就不能很好地进行理解和描述。
接着,把电路检测器运用到此课的学习中,让学生进行有计划的探究和检测:如果物体导电,电流就会在通过物体时使小灯泡发亮;如果物体不导电,电流就不会通过物体,小灯泡也就不会发亮。通过一系列的检测活动,学生能感知物体有否导电,并对这些发现进行分析和归纳,进一步对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进行科学、正确的描述,也就是有的物体易导电,是导体;有的物体不易导电,是绝缘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