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前文所述的指标构造方法,采用我国31个省(区、市)统计年鉴中的数据,将各省(区、市)2002年各指数与2010年[1]相比较,对比8年来发生的变化。因各省(区、市)统计年鉴统计口径不一,且有些年份数据缺失,对数据处理做如下说明:
①三级指标中的世界市场份额全部改成中国市场份额。如指标“出口的世界市场份额”,这里改成“出口的中国市场份额”,并由各省(区、市)出口总额除以中国出口总额计算得到。
②三级指标中的出口商品集中度采用各省(区、市)出口前7位的商品计算得到,同理出口市场分布度采用出口额排名前7位的国家。因部分省(区、市)统计年鉴给出的是主要商品出口数量而非金额,故部分省(区、市)出口商品集中度指标缺失。
③因各省(区、市)统计口径不一致,故三级指标中的显性比较优势指数采用机电产品的出口数据,出口商品竞争力指数采用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的总出口数据来进行比较。因为机电产品占我国出口比重较大,高新技术产品在调整我国出口结构方面起重要作用,故较具有代表性。
④因部分三级指标缺失,故在计算二级指标(贸易结构指数和贸易竞争指数)时,只将可获得的三级指标进行加总平均。此举是为了尽可能地保留更多的省(区、市)以进行比较。同理,在计算经济效益总指标时,部分省(区、市)贸易竞争指数指标缺失,将其权重40%平均分给其他2个二级指标(即贸易规模指数和贸易结构指数各占50%权重)。
3.3.1 2002年中国各省(区、市)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经济效益指标概况
依上文方法处理数据后,得到2002年各省(区、市)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经济效益指标如图3-13和表3-2所示。
图3-13 2002年中国各省(区、市)对外贸易经济效益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