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14中国民生发展报告

一、编制中国民生发展指数的背景及意义

字体:16+-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迅速,成就举世瞩目。据世界银行公布的数据,201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总量已超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仅次于美国。但是,诸如收入分配差距过大、医疗、养老、教育、环境等社会问题与矛盾逐渐凸显,民生问题成为政府和民众关注度最高的问题。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中,习近平同志指出“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改革收入分配制度,促进共同富裕,推进社会领域制度创新,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同时,在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强调,“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在财政收支矛盾较大的情况下,我们竭诚尽力,始终把改善民生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注重制度建设,兜住民生底线,推动社会事业发展。”中国已然进入“民生时代”。

自2011年起,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民生发展研究”课题组依托北京师范大学相关专业中青年专家团队,在国家“985”基金的支持下,充分研究与总结国内外民生、幸福度等相关理论与实践成果,结合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现实,构建了民生发展的监测指标体系和指数测算体系,即“中国民生发展指数”,以测度中国民生发展状况、监测中国民生发展进展。

2011年构建的民生发展指数测算体系沿用三年,是一套科学、完整的测算体系,但随着时间的推进、社会的不断发展,该套体系也逐渐显现出其缺陷,不能满足新时期的需要。同时,为了将对民生状况的评测向纵深方向发展,课题组希望在原先省级指数报告的基础之上,进一步考察城市级别的民生发展状况。在此背景下,课题组经过精密研讨和抽样运行,更新构建了“中国民生发展指数2.0版”。新的民生指数测算体系更加精炼,结构更加合理。在2014中国民生发展指数报告中,课题组使用这套新的测算体系不仅仍然对30个省(区、市)进行测算,并且对35个省会城市及计划单列市进行测算。在此基础上,对中国省份和省会城市及计划单列市民生保障与改善进行横向比较、纵向考察,旨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着力探索与理解中国民生问题区域发展的基本规律,深入研究民生区域差异的深层次理论与实践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