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思想史上,犹太思想家书写了百年辉煌。本雅明·哈桑在《革命时代的语言》(Язык во время революции)中这样含蓄地写道:
在犹太人历史的背景之下从1882年到1982年的这一百年,或许可以称之为“犹太人的世纪”。在此之前不曾有过任何时期,犹太人在其中不光在一个国家而且也在整个欧洲文明中发挥了如此巨大的作用。如果我们不提及马克思、胡塞尔、爱因斯坦、卡夫卡、雅各布逊、列维·斯特劳斯、霍姆斯基、德里达等许多科学与文化名人的名字,我们便无法描述这个当代世界,即便这些人对于自己作为犹太人的自我身份认同也并非那么自信、充满疑问或不偏不倚也罢。
由于犹太教徒不承认耶稣基督是救世主,而真正的救世主尚未降临,所以,一直以来受到基督教世界的歧视和迫害。但犹太人却“穷且益坚”,他们散居于世界各地,同时也把他们对犹太教的忠诚和虔诚带到了世界各地。虽然他们居无定所,人不一处,但无论到那里,他们都坚定地保持了犹太教固有的礼仪和习俗。生活在周围人歧视的目光里的犹太人,如果再没有智慧做伴,他们将何以为生?而《塔木德》、犹太教特殊的教规等,则成为流落在世界各地的犹太人共同尊奉的“不言之教”。正因为此,犹太人的智慧是普遍公认的事实:在长达两千多年的漂泊生涯里,智慧成为犹太人唯一的“不动产”,伴随着他们漂泊不定的旅居生涯。而在普遍反犹的环境下生存的唯一支柱就只能靠自身拥有的智慧了。犹太人为人类贡献了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这也是不争的事实。
某些方面我们可以看出,巴赫金与艾亨鲍姆倒是颇有几分相似之处。他们都像真正的东正教徒一样性格谦抑、内向、好学深思而能言善辩、博学多才而又术业专攻。但二人又有一点不同:那就是巴赫金不是犹太人,而艾亨鲍姆则是犹太人。但不是犹太人的巴赫金,却一生承受着俄苏犹太人式的命运,他一生中的绝大多数时间处于生活和学术的边缘——正如犹太人处于苏联生活之边缘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