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传播学理论基础与实战练习

三、论述题02

字体:16+-

第二,探讨“第三人效果”的起因或生成机制。戴维森提出,“第三人效果”的原因是人们认为媒介有偏见,负面报道太多,容易影响他人,并高估自己而低估他人。帕洛夫指出,人们倾向于高估大众传播信息对他人的影响是源自于“对媒介效果的认知基模”。也就是说,在一般人的知识结构中,存有关于媒介与受众关系的若干理念。在人们有关媒介影响力的信念中,或许认为大众媒介的内容能对一般人产生强烈的影响,特别是对于生动活泼、容易让人留下深刻印象的鲜明信息。许多人认为,这类信息有可能明显地影响受众对信息主题的态度。同时,人们也许认为,一般受众并不是很有主见,容易被媒介说服,因此就高估了媒介对别人的影响。

其他一些学者认为,人们低估媒介内容对自己的影响程度,可能是由于认知的或动机的因素多导致。

从认知方面来看,一般受众在接触各类媒介内容后,不一定能正确地知道自己对这些信息的认知过程。当被问到某类信息对人们造成多大影响时,很多人可能根本就不记得自己对该类信息有过何种认知程度。此外,受访者如果不能确定自己对某类议题的意见或行为倾向是否与媒介内容有明确的因果关联,也就无法确认媒介内容是否对自己产生显著的影响。同时,人们在接触媒介内容时,从报纸的民意论坛版面中,可发现不同职业的民众对重大新闻事件立即有所反应,或从广播电视媒体访谈中,也可发现有不少民众对议题有强烈反应。从这些累积的经验中,人们就倾向于认为其他人在态度或行为方面很容易受到媒介内容的影响了。

从动机方面来看,主要涉及因自私自利的偏差而形成的“基本归因谬误”。人们在为自己或其他人的行为分析原因时,通常把行为原因区分为个人因素和环境因素,并倾向于认为,自己的行为是对环境因素的反应,而他人之所以有某种行为,主要是其个人因素使然。人们之所以低估媒介内容对自己的影响力,或许是他们相信自己比他人更能辨别可能影响个人行为的环境因素。媒介内容,特别是有说服意图的或可能对自己有害的负面信息,自然是这些环境因素中的一环。由于自信有此辨别能力,因此当被问到某类媒介内容对自己造成多大影响时,便以没有“显著影响”的回答来表示本人已觉察到媒介想影响自己的意图。同时,人们既已认定,他人对环境中有可能影响个人态度或行为的因素比较缺乏认识,则受访者在预测媒介内容对他人影响程度时,也就理所当然地认为,他人比较容易受到媒介内容的影响。此外,人们之所以低估媒介对自己的影响力,也可能只是想强调自己是有独立思考能力、不轻易受外界因素影响的人,以此维护自尊。还有一种可能,当人们在接触到对自己有威胁的信息时,以否认信息对自己产生显著影响但有可能对他人产生很大影响的向下比较方式提醒自己,有很多其他成员比自己更不可靠,借此减轻面对负面信息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