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是1977年初夏。在北京大学一间明亮的书房里,朱光潜先生对我说,要学好外文,不仅要通过外文吸收西方的美学,而且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外文向西方世界介绍我们中国的美学。朱先生的话连同他书房灿烂的阳光深深地印入我的心田。他那次送我的英文版《柏拉图选集》我一直珍藏着,视为至宝。
朱先生说这番话时,中国已经进入了新的时代,国门已经打开,西方学术、文学、艺术源源不断地被介绍到中国。李泽厚先生主编的“美学译文丛书”在中国美学界产生了极其巨大的影响。1980年,当时主持《美学译文》的朱狄先生让我译英国美学家哈罗德·奥斯本的一篇美学论文,我找了一位朋友合作,将它译了出来。当时,心中实在无数,不知道译得行不行。于是将译文寄给了朱光潜先生,想请他老人家审读一下。不久朱先生将译稿寄回了,信中说:他比较忙,加上年纪大了,眼力不好,我们的译文是他的儿子、时在安徽大学任教的朱陈审校的,朱陈的英文与中文均好,可以放心。后来,据朱先生的侄子朱式蓉教授说,尽管朱陈已经将文章审校了,朱光潜先生还是将译文看了一遍。朱先生去世已经17年了,朱先生对我恩重如山,我曾在《我的美学引路人——朱光潜先生》(载《名人传记》1989年第5期)和《关于朱光潜先生译稿的说明》(载《复旦学报》1989年第4期)中谈到过先生对我的教诲与提携,但这件事没有写进去,我想借这本书出版的机会表达对朱先生的不胜感激之情。
由于我上大学是在“文革”前与中,英文一直没有学好,但我一直在学。先是做点儿翻译,除了我上面提到的奥斯本的论文外,我还译过一本名为《人生道路的选择》([美]戴维·坎贝尔著)的小册子(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译过英国美学家科林伍德的《艺术原理》部分章节,发表在《江苏美学学会通讯》,译过美国著名学者、作家爱默生的《论美》以及一些美学词条,发表在我主编的《美育》上。在《美育》上发的译文我都用笔名。马奇先生主编的《西方美学史资料选编》选用了我译的爱默生的《论美》(原载《美育》1984年第2期.笔名“东行”),当时版权意识比较差,也未向马先生要过稿费与样书,马先生一直不知道是我译的,别人也不知道。马先生能将我这篇译文选进去。我已经是受宠若惊了,哪还想到要稿费?马先生也是对我有教诲、帮助之恩的美学家,他今年过世了。借此机会表示我对先生的深切怀念与崇敬、感激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