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大学生心理健康(王小钧版)

前言

字体:16+-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迅速提高,人们对健康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对健康质量的认识已今非昔比,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健康的含义不仅是身体健康,同时也包括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

大学生是社会阶层中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充满矛盾是这个群体的典型心理特征。他们的心理介于幼稚与成熟之间,生机勃勃却容易受到伤害,喜欢思考却容易陷入迷茫,富于批判精神却又容易走向极端,充满理想却缺乏明确定位……我国正处在市场经济的初期阶段,处在这一时期的大学生不可能不受到经济大潮的冲击,也因此带来了许多新的心理矛盾和困惑。对这一群体心理健康状况的关注和研究越来越受到我国政府和心理学工作者的重视。

2001年,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高等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的中发[2004]16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对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切实做好心理咨询工作提出了指导性意见。2005年,教育部、卫生部、共青团中央根据中发[2004]16号文件精神,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进一步明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总体要求。2011年,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就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制机制建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体系建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体系建设、大学生心理咨询服务体系建设、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体系建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条件建设等七大方面提出了明确、具体的建设标准。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