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当代中国民营电影发展态势研究

一、国家意识形态的展开与呈现

字体:16+-

(一)电影作为上层建筑

电影是商品,是大众文化/流行文化的产品,具有一般商品属性,但电影又是特殊商品,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以及政治属性。电影是一种重要的精神产品,对人们的思想、道德、心理和文化素质有着潜移默化、深入持久的影响,作为一种具有广泛群众基础和社会影响力的重要艺术形式,电影是社会公共领域进行思想交流、科学文化传播、文化娱乐享受的重要载体。因而,主流电影文化与电影管理机构通常都会要求影片弘扬主旋律精神,贯注核心文化价值观、正确的思想性和意识形态诉求。国有厂是建立在国家文化管理机制内部的电影制作实体,它们自然地成为国家机器和基础结构意识形态的一部分。在中国特定的社会政治制度、文化语境和伦理架构下,国有厂有着特殊的政治身份和社会地位,与之对等的是,国有厂责无旁贷地将弘扬国家主流文化、服务于国家开展文化宣传教育视为其应尽的职责和义务。新中国成立后的每一历史时期,国有厂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积极配合党和政府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以电影的形式参与到社会建设的滚滚洪流之中。数据显示,前“十七年”上影厂共拍摄故事片136部,占全国总产量603部的1/5,北影厂的出品数量是74部,这其中不乏名垂影史的名片佳作。[1]如“十七年”时期表现新旧社会对比的《白毛女》,选择西藏农奴悲惨生活及其翻身做主人题材进行聚集叙事的《农奴》,反映党的土改政策的《淮上人家》、《土地》、《暴风骤雨》等都成为电影史上的名作。这些电影与当时的时政联系非常紧密,某种程度上成为图解政治、演示政策的宣传品。当时中国电影正处于起伏曲折与电影空间狭窄肤浅的阶段,以至于不足以提供具有生活意义的立足之地。又如新时期以后,揭批“**”和“四人帮”罪行、对历史做出反思的《苦恼人的笑》、《天云山传奇》、《巴山夜雨》、《芙蓉镇》等,在揭批极“左”思潮对人的命运残酷迫害的同时,力图从政治、历史、社会的角度,揭示出这场浩劫产生的根源。改革开放后,寻求多样选择、反映思想解放、体现现实省思的初始可能性的《野山》、《黑炮事件》等作品,分别从农村和城市两个视角审读改革进程,从观念上、意识上真正迈出一步,影片的思辨性强,具有历史批判与创新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