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当代中国文化国际影响力的生成——“第三极文化”论丛

跨文化思考:21世纪高等教育的挑战与希望

字体:16+-

[美]彼得·赫肖克

我的主题将从媒体变成教育。说到中国文化或其他文化的传播范围,教育无疑是传播文化的手段之一。昨天,王教授谈到在课堂上观看中国武侠电影对学生们有什么影响,我认为这很重要,因为学生们花了一整个学期,才开始欣赏中国武侠题材的作品,在接触武侠电影的过程中,学生们也开始理解和欣赏中国的导演,理解另一种文化不容易。人们需要投入许多精力,花费许多时间跟其他人合作,进行深入思考,这可以通过教育实现。

我和恩兹教授是一家研究所的同事。研究所的使命跟本会议的使命差不多,都是为了将中国思想传播到世界各地,对政策产生影响,对政府政策、社会政策和经济政策的制定方式产生影响。有些国家用播客来向互联网或网上博客系统传达自己创建的短消息。下午我有幸跟尼古拉斯主任聊了聊,我说,如果你真的想影响人们的思考方式,就不能依靠5分钟的播客,你也不能依靠推特文章,你需要让人们一起相处16个星期,每周花3个小时跟彼此交流,现场读书、准备演讲,这样才可能影响人们的思考方式。直接把东西摆到人们面前,是不会有效果的。

我认为,我们应该在思考教育的同时,认真对待本会议的主题。当今社会中没有几件事能取得全球人民的一致意见,但有一件事是全球人民都同意的,那就是高等教育的效果不符合我们的预期。你可以问问中国人这个问题,他们会回答:效果确实不符合我们的预期,那么多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因为空间不够。我们需要大力开发就业市场,我们需要各种各样的学校。如果你去问美国人,他们也会这样回答。教育结果符合我们的预期吗?不符合。但是高等教育失败在哪里?关于这个问题的说法是多种多样的。一方面,有些人会说,问题出在高等教育偏离了市场需求,高等教育与市场的步调不一致,学校不再能生产出公司所需的毕业生了,学校的教育不是按需提供的,没做到因人施教。换句话说,我们失败是因为高等教育与市场的步调不一致。另一方面,有些人会说,高等教育的失败之处正是迎合市场,它向市场需求和需要屈服了,高等教育已经忘记了自身的公共使命,教育质量不再是最受重视的东西了。为了维持一个体系的运转,我们需要满足军事需求和工业通讯系统的需求,生产出能够服务于这些需求的教育,但这样的高等教育作为一种公益事业,无益于公益事业的发展。为了理解这种现象,理解高等教育危机,我们有必要回顾一下高等教育的历史。高等教育可以追溯到1596年,当时的法国数学家皮特·拉姆斯首次使用了课程这个词,他想出的理解教育的新方式被沿用至今。这种教育理解方式表明了,教育有一个目的,那就是支持和刺激国家建设。要怎样确保这一点?拉姆斯认为,以工作室为基础的旧式参与性终生教育,不是交流知识的最佳方式。最佳方式是所谓的跑道方法、课程方法,但是课程这个词最初是指驾车竞赛跑道。拉姆斯的意思是,知识是一种可计量和可交付的商品,如何用最佳的方式把这种商品提供给人们,如何用高效的方式,把这些知识和技能提供给人们,将结构性课程的步骤标准化,并且预设结果。你可以预测到学生们的成就,你可以预先确定目标。每个人都要定义课堂目标,一学期的课程目标,还有学生们的学习成果,他提出的模型被沿用至今。结果是不可思议的,在过去3个世纪里,这种高等教育方式,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提高了资本收益、合理控制了人口增长率、区分了就业市场、人们得以在社会上发挥各种各样的作用、人们被灌输了选择性的观点。好极了。但我们不再身处于现代世界了,我们生活在后现代世界。现在有一种结构性差异在扩散,全球正在经历一种过渡,从以前的积累论过渡到现在的循环论,这是经过网络调解的结果。马里奥·卡斯泰尔谈到了网络社会,或者说全球资本主义信息,这种网络组织,社会网络有什么独特之处?上网做广播节目,上网搜索信息,网络的运作方式很独特。网络的发展是一个非线性负函数,也是一个非线性正函数。它加速了互动,放大了差异,一旦我们进入这个网络结构化的世界,我们就进入了加速商品和服务的世界,人们都可以同时做两件事。网络促进了整合,人们聚集在一起,就成了组织。你可以在世界上任何地方使用同一张信用卡,但是网络也促进了分裂。安东尼·吉登斯、乌尔里希·贝克、斯科特·拉什等人提出的自反型现代化理论,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这种现象。他们说我们已经触及了全球顶点,因为各国的经济都互相连接、互相依赖,各国的政治都互相连接、互相依赖。这已经成了一种复杂的大规模现象,所以我们不再能外化持续性增长的成本了。这种成本包括环境成本、社会成本、文化成本、我们不再能外化这种成本了,因为已经无人处于网络外面了,我们属于网络,并且组成了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