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灯塔的光:一个世纪的回声

无解的音乐乱局

字体:16+-

中国人对俄罗斯音乐有着天然的偏爱。一百年来,格林卡、柴科夫斯基、穆索尔斯基、拉赫玛尼诺夫的旋律为几代人所熟悉,那种随时弥漫开来的忧伤总让人难以释怀。到了肖斯塔科维奇和普罗科菲耶夫,在铁幕的高压之下多了一些黑色的讥诮与反讽。而他们的下一代作曲家,像古拜杜丽娜、施尼特克,知道的人就不多了。这一代人的音乐与上两代人不同,一是多了孤独与内省,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回归了19世纪俄罗斯知识分子精神苦役的出发地;加上复杂的身世背景与开阔的文化视野,他们有了更加自由的创作维度。

谁是施尼特克

施尼特克(Schnittke,1934—1998)拥有德意志、俄罗斯和犹太人血统,曾师从肖斯塔科维奇,在苏联长期不受重视。20世纪70年代,施尼特克尝试用先锋派的技巧进行创作,有人戏称这些戏剧性和讽刺性的风格是“走私进苏联的节拍和音符”。施尼特克的作品屡遭禁演,生活困苦不堪,直到1989年才有好转。那年施尼特克筹划了四年之久的音乐节在瑞典举行,俄罗斯指挥家罗日杰斯特文斯基带领斯德哥尔摩爱乐乐团演奏了三十多部施尼特克的作品,使得世界真正了解并认识到他在现代音乐史上的地位。如今他被认为是继肖斯塔科维奇之后最伟大的俄罗斯作曲家。

最早接触到施尼特克的作品是在1996年前后,那之前听得更多的是肖斯塔科维奇。1998年,重病缠身的施尼特克在严重中风后故去。2003年我去莫斯科新处女公墓拜谒肖斯塔科维奇的墓地时,才听说他也安葬在这里。可惜陪同的人不知道他的名字,我又不识俄文,未能如愿瞻仰。他一生创作了十部交响曲,其中1974年完成的《第一交响曲》最受关注;而他23岁时写的《0号交响曲》似乎没有引起多大反响,风格上明显是肖斯塔科维奇和米亚科夫斯基的混搭,虽然模仿的痕迹偏重,不像肖斯塔科维奇的少作那么意气风发,但水准大体不差。首演在莫斯科,当时两位导师就坐在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