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多元成功路:与农村青年谈人生选择

说在前面的话

字体:16+-

本书专门为“农家书屋”而作,特别针对农村青年而写。

在我们这个“三农”(农村、农业、农民)大国,说到“农”字,往往有五味杂陈的意味。一方面,它代表着“人民大众”,面向他们就是“面向人民大众”,对他们说话、为他们说话、与他们谈话,应该是一件很光荣、很伟大的事情;另一方面,它又代表着我们社会中最“弱势”的群体,与“农”有关往往意味着“贫穷落后”,因此无论城乡,青年人都在争先恐后地“脱农”,似乎唯有脱农才能脱贫、才能致富,而故意与这个“农”字粘连,好像无异于自甘落后、不愿进步。

前几年,有本科生给我提意见,说:“老师,请你以后别在课堂上给我们讲乡镇企业的案例了,我们毕业以后肯定都会留在大城市工作,你给我们讲这些没用!”我不知说这话的是农村青年,还是城市青年,按照我们学校城乡学生比例及说话神情,我估计多半是好不容易考学出来恐惧回去的农家弟子。

这不,日前《中国青年报》(2010年4月6日)还报道说,部分免费师范生“恐惧回农村”,农村缺教师难题悬而未解。不仅“免费师范生”政策,包括“大学生村官”等与“农”有关的政策,都面临着这种“惧农怕农脱农逃农”强大离心力的现实挑战,面临着“初衷设计很良好、实际后果反效应”的尴尬。

不要说现在的青年人“恐惧回农村”,当年我刚参加工作时,因体弱多病、不会说普通话等难以应付的生活和工作压力,也常常半夜从噩梦中惊醒,以为单位不让我教书把我遣返回乡了……

而且,在我们这个以“非农化”为主题的现代化转型社会,我们的农民工伯伯、农民工兄弟、农民工子女,在城里遇到过多少“被区别对待”的制度歧视,遭遇过多少“被另眼看待”的不公平待遇,以致在心理上一来二去留下了害怕“被区别对待”的阴影。敏感者不禁要问:你现在特别针对我们“农村青年”写这本书,你想干什么?究竟是什么个意思?是不是看不起我们?你为什么不针对你们城里青年写一本呢……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