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夫·托尔斯泰[1]是俄国最伟大的作家之一, 在世时就有世界影响,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各地的人们纷纷到他的住地朝圣。
一、从懒散的**者到救世的圣人
托尔斯泰(1828—1910), 1828年9月9日出生于图拉省克拉皮文县雅斯纳雅·波良纳的一个贵族家庭, 父亲是伯爵, 母亲是公爵的独生女, 拥有庄园、大量土地、农奴。托尔斯泰从外祖父那里继承了真正的贵族精神和蔑视权贵的正当的自尊心, 从母亲那里继承了艺术才华、讲故事的本领和丰富的想象力, 虚怀若谷、藐视平庸的性格和温文尔雅、高贵坦率的风度, 从父亲那里继承了善良和独立不羁。托尔斯泰两岁丧母, 九岁丧父, 由三位姑母抚养成人。姑母的温柔善良, 弟兄间的亲密无间, 同仆人、农民关系的融洽, 这种和谐温馨的家庭生活, 培育了他诚恳、朴素、率直的性格和仁慈、宽厚、高尚的品格以及正义感、道德感与丰富的情感, 也使他一生都重视家庭义务和亲情。
1844年, 托尔斯泰进入喀山大学东方系学习, 后转法学系, 接触到卢梭、孟德斯鸠的著作, 开始对学校的教育不满。不过, 一直到20岁, 他还没有确定自己的生活道路。这个时期, 对他影响最大的作品是《马太福音》中的《登山训众》和卢梭的《忏悔录》。1848年10月他主动退学, 回家经营田庄, 进行农事改革, 钻研各种科学。从此时到1851年春, 将近三年的时间里, 他探索生活道路, 有过许许多多的计划和设想, 但都没能实现, 反倒被上流社会的“欢乐”所吸引, 经常去莫斯科玩乐、赌博, 过着懒散而**的生活。与此同时, 他又极其向往道德上的纯洁, 十分悔恨自己的**生活, 于是他不断地写日记, 分析、批判自己(米川正夫谈到, 他老早就养成了在日记里面留下自己生活痕迹的习惯, 常常用真挚而紧张的态度不断地做内省功夫:时而无情地鞭挞自己对于世俗的、肉体的**之软弱, 时而在日常行为上定下种种规则, 一心一意在完成自我的道路上精进。米尔斯基则认为:“我们如今所知的他的日记始于1847年。其日记是一种持续不断的练习, 旨在掌握那门记录并剖析其内心体验的艺术。……与司汤达一样, 托尔斯泰感兴趣的, 即揭示自己行为之半意识的、遭到压抑的动机, 并暴露那表面的、仿佛被认可的自我之不真诚”)。而这奠定了他此后从**者变成救世的圣人的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