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真的是怠慢了威尔第,除了做了三个歌剧讲座,竟然没有为他的二百年纪念写点什么。当然,这一年是我真正的威尔第“聆听年”,不仅又补充了大量的录音版本,而且它们被放进音响系统的次数竟远远超过了同样二百岁的瓦格纳。当我越来越感到威尔第的“伟大”曾经被我“低估”时,写作的笔竟然愈发沉重。正值我亦参与其间的广州大剧院与英国科文特花园皇家歌剧院联合制作的《茶花女》即将启幕之时,谈一谈威尔第歌剧的“聆听”,即便不合时宜,也算稍微了却对这位不朽的歌剧大师的歉疚吧。
威尔第的歌剧和瓦格纳一样,我都是主张要么亲临现场,要么只听录音,从来都是有意回避录像制品。如果说瓦格纳的歌剧在不同时期总是有创新性甚至颠覆性的制作,那么威尔第的歌剧给出的想象空间相对而言要小得多。威尔第的歌剧脚本大多来自戏剧改编,不是大文豪的名作,就是《圣经》或历史传奇,舞台上讲求写实和自然主义,忠于历史背景。说来很有意思,由于威尔第时代意大利政治中的敏感流行病,他的许多歌剧都被迫改变历史的年代和故事发生地,以至于产生不少错乱,即便进入20世纪以后力图再改回去,也还是留下很多不能自圆其说的破绽。鉴于此,我仍然相信,威尔第的戏剧性、音乐叙事及音乐本身的灵感与动力成就了意大利歌剧的高峰,无人可比,无人代替,仅仅是聆听那音乐、那歌声,就已经是极大享受,特别是当你已经被瓦格纳迷惑、迷倒以后,威尔第的纯粹性和朴素而灵感充沛的旋律、节奏、各种情感纷呈、交错的矛盾、并行的故事线,等等,不仅常听常新,甚至可以作为瓦格纳的解药帮助你恢复对歌剧的平常心、对音乐和人声欣赏的单纯性。
威尔第的歌剧是所有歌剧中最具通俗性的,他的26部歌剧中,脍炙人口的便有《茶花女》、《利戈莱托》、《阿伊达》、《奥赛罗》、《纳布科》、《游吟诗人》等,但《命运之力》、《西西里的晚祷》、《法尔斯塔夫》、《假面舞会》、《麦克白》和《唐·卡洛》等也都具有相当的知名度,上演和录音频率较高。其实《厄尔纳尼》、《西蒙·博卡涅拉》、《阿蒂拉》、《路易莎·米勒》和《海盗》对于歌剧观众来说也并不陌生,如此说来,威尔第歌剧中的成功之作比例实在是太大了,时至今日仍可占主流歌剧舞台的半壁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