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接触菲利普·格拉斯的音乐是他的小提琴协奏曲。如果不是那段时光狂迷基顿·克莱默,还真不会“爱屋及乌”地注意到这样一位既年轻又当代的“简约派”作曲家。说起和格拉斯真正的情感交集之始,便离不开十余年前的“9·11”事件,心情无比沉重愤懑无从排解之时,就特别祈求音乐能够来安抚或者麻醉一下。这时我想到了曾经给我留下独特听觉记忆的《英雄交响曲》,当初朋友从美国买来送我,我听过一遍就再未提起兴致,因为我把它当作格拉斯笔下的“美国梦”,表面的美好、浮夸的抒情,如空中楼阁般不可信,只是音乐中不断重复简短的旋律和节奏模式,同时加以缓慢渐进的变奏给我带来许多好奇,仅此而已。可是如今这“空中楼阁”真的坍塌了,瞬间灰飞烟灭,灾难面前所有人束手无策,举泪向天。这一切似乎都在《英雄交响曲》的预言之中。我在2001年9月的那一天夜晚,独自一人在漆黑的屋子里一遍遍地听这首几乎近似于“轻音乐”的交响曲,以缅怀“美国梦”的心情方式进行追思。此刻,具有美国精神感召力的歌手戴维·鲍威成为这部色彩斑斓作品的灵魂,他为这部“现代”交响曲提供了六首歌曲的旋律素材,结果被格拉斯这位“简约大师”给简约得如此复杂、如此愁肠百结。虽然古典交响曲结构**然无存,但每一个主题都被无限地深化、分解,充满自由的冥想意味和使人神思恍惚的幻景。被不断重复播放的第四乐章若在平时会被我作为最优美深情的电影画面配乐,但此刻它的一唱三叹的迷人感喟和冥想式的低吟却使我第一次因“美国音乐”产生前所未有的感动。
“9·11”事件果然与格拉斯扯上干系,因为新成立的中国爱乐乐团委约他创作的大提琴协奏曲要在当月开幕的北京国际音乐节开幕式上“世界首演”,本应站到台上接受致贺的作曲家最终出于安全方面的考虑未能成行,而他的新作在大提琴家朱利安·劳埃德·韦伯的演奏下顿时显得徒有其表、盲目怅然,变成新生乐团稚嫩的“弓法训练”。如果面对“简约”的乐谱不能洞见真谛,如果作曲家的情怀不被觉察,那么这种形式上的“低效”及“节约式的持续使用”就会令人困乏甚至生厌。这是一次丢了魂儿一般的演奏,以后便再不见演过,也从不见录音问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