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西蒙发表的《钢丝绳》力图运用印象派画家塞尚表现运动的技巧来描绘多变的世界、对个人痛苦经历的回忆与对疯狂世界的敏感,围绕战争和对艺术家职能的思考而展开。他非常推崇塞尚的理论,即要把各种平面互相重叠在一起,各种物体互相渗透,世界处于一种混浊不清的混沌状态中。西蒙借鉴塞尚是明显的。
1954年发表的《春之祭》体现了福克纳的影响,开始试验一种断断续续的叙述方式,意识被它力图理解的事件切断和吞没。以表示时间和生活过的时期之间的分离,描写充满回忆和外界刺激的意识。西蒙逐渐接近了自己的创作主体。
大约在20世纪60年代,相对封闭的中国的批评界开始对法国的“新小说”有了一些认识,一些文章根据从苏联文学批评界那里传来的结论,批评“新小说”是对现实主义的反动,不认为它代表了文学发展的新潮流。直到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的翻译界才对新小说开始了尽管滞后,但有规模、有系统的翻译,也取得了一些成果。“新小说”进入中国的**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西蒙的作品也是在这个年代才被翻译介绍到中国来。
林秀清翻译了西蒙的《弗兰德公路》,柳鸣九主编了《新小说派研究》,为中国读者提供了研究法国新小说的基本资料,使中国的读者和批评家初步接触了新小说的“崭新理论”,令人有醍醐灌顶、茅塞顿开的感觉。当时,柳鸣九已经比较客观地评价了新小说:“新小说派是一个以在具体的写作方法上力求创新为其主要特征的大文学流派”,而“这样一个在反映社会生活、社会思想意义上有明显缺陷的流派,不足以成为文学上的典范与楷模”。[10]如此的评价,在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应该说是比较公正客观的。后来,柳鸣九等人主编的《20世纪法国文学丛书》,收入了格里耶的《嫉妒》《去年在马里安巴》《幽灵城市》《金姑娘》,还有西蒙的《弗兰德公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