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诗人”,在很多人眼里应该是只擅长于在花前月下倾诉,用柔和的旋律表达心境的唯美者,爱情是他们音乐永远的主题。尽管肖邦的钢琴曲中同样充满柔情,尽管那些如诗的旋律能让人陶醉,但是如果有人仅仅把它当**情与鲜花的陪衬,则是买椟还珠,忽视了它真正可贵的光辉。
早年在华沙的贵族沙龙里,肖邦确实善于创作轻松的、讨人喜欢的圆舞曲,能够演奏醉人的夜曲,华丽、纤细在肖邦的作品中可见一斑。1829年,肖邦移居维也纳,在那里演出后,他曾写信给家人说:“大家说这里的贵族喜欢我。”尽管这样,纵观肖邦一生的创作,这些尚未经历生活风霜的小品其实并不能为肖邦本人做出完整的注解。肖邦一生虽然只有39岁,但是关于他性格的命题是复杂的,人们无法从一个侧面读透、读懂肖邦,当然也无法从一个类型的作品断定他的风格。从华沙时代的少年天才,到巴黎沙龙里的青年钢琴家,再到马约卡岛病中的思乡者,一个完整而立体的肖邦是在时间的推动中逐渐展现在人们面前的。肖邦的作品与他的性格一样充满立体感,音乐中表现出来的思绪复杂深厚,即使是花前月下的柔情,即使是沙龙情调的华丽,肖邦都会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寄托一种哀伤的情绪。这种哀伤与众不同,它不是来源于爱情的沉吟,而是来自肖邦对故土难舍的依恋。
肖邦的华沙生活是在动**与战争中结束的。在沙皇俄国的统治下,波兰民族运动的种子正在滋长,并逐渐走向**。面对反外国奴役、争取自由独立的民族斗争,肖邦显示出与波兰贵族截然不同的一面,他在作品中抒发民族感情和爱国热忱。1830年3月,肖邦在华沙演出了自己的早期代表作《第二钢琴协奏曲》,同年10月在音乐会上演奏了自己的另一部代表作《第一钢琴协奏曲》,两场音乐会的目的在于为了波兰同胞的民族革命募集款项。这次音乐会惊动了沙皇在波兰的总督,肖邦险些被捕入狱。几经周折,肖邦只好被迫离开家乡。在11月的夜色中,肖邦携带一抔朋友们赠送的波兰泥土离开华沙,从此也就永远离开了祖国。